跳至内容

地震防灾,究竟是缺资源,还是缺整合?

行政机关不懂得寻找可用的技术以改善风险管理的模式,肇因于整个政府都缺乏风险的思维,没人把这项工作当成自己的责任,组织内也看不到明确的分工属于谁的责任。

地震防灾,究竟是缺资源,还是缺整合?
2016年2月6日,台湾南部,一名士兵在地震灾区进行守卫工作。

除夕前夕,一场规模6.4的地震,震垮了台南市永康区的维冠金龙大楼,导致115人死亡,创下单一建物死亡最多的纪录。地震几周过去,除了头几天的搜救画面,以及台南市长赖清德勘察灾区踏破了鞋的新闻,主责灾害预警与救灾指挥的“行政院灾害防救办公室”(以下称“灾防办”)却鲜少在媒体前露面。

其实这不是“灾防办”第一次“缺席”,2014年7月高雄发生气爆,彼时“灾防办”的主任却已调任“国土安全办公室”,“灾防办”主任悬缺数个月,没有人当家作主。重大灾害发生,反不见“灾防办”身影,凸显的正是台湾在风险管理上的轻忽与漠视,让每一次灾难后,只得用人命换取教训。

失能的灾防办 宛若盲肠

1999年台湾发生九二一大地震,造成2415人死亡的惨剧。立法院随后通过《灾害防救法》,并依此设置“行政院灾害防救委员会”,也就是“灾防办”的前身。那时的委员会,有钱也有人。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