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泛民失落的时代话语权

时代已变,新愿景思考纵使艰难,也避无可避,否则只会在拖延中死去。

泛民失落的时代话语权
2016年2月19日,香港,新界东补选候选人杨岳桥(右)在香港大学参与选举论坛,旁为梁天琦(左)。

新界东立法会议席补选在即,受年轻人欢迎的媒体《100毛》老板林日曦,日前在facebook表态支持本土派候选人梁天琦,并呼吁新东选民“不必理会什么配票策略,配票带不来改变……去观察一下候选人的言行,选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投他一票,就这么简单、纯粹。”此说随即被部分民主派支持者反驳“不顾大局”、“投梁天琦等于送建制派入局”,揭开了一场“投票所为何事”的论战。

是次选举将决定民主派能否拿回关键一席,保住议案否决权,阻止建制派以修改《议事规则》限制“拉布”(以冗长辩论拖延议程)。新界东一向是泛民“票仓”,外界原本相信能威胁到泛民候选人杨岳桥的,只有建制候选人周浩鼎,离不开传统的泛民建制相争格局。年初一晚一场旺角骚乱,却造就本土派组织“本土民主前线”候选人梁天琦异军突起。在一众本土派领袖及支持者大举网络宣传下,本来名不经传的梁天琦逐寸挤进了杨周之争,泛民猛然意识到其力量发展已足以影响大局,急忙祭出“大局观”,企图守住选票。

在此次纷乱庞杂的争论中,“顾全大局”和“投票自主”,往往被置放于“理性 vs. 感性”的框架之内理解,顾大局就是过分计算损害投票自主;投票给喜欢的候选人就是单纯情绪发泄、政治幼稚。两种想法,真的是“理性 vs. 感性”这么简单的二元对立?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