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莫哲暐:暴力与非暴力反抗的辩证

倡导暴力抗争的毛泽东的“反抗主体性”基于“胜利”,法农基于“必须”,倡导非暴力抗争的甘地的“反抗主体性”基于“真理与正义”……因此不论是主张暴力或非暴力反抗者,都必须问:那个反抗中的“我”究竟是什么?

莫哲暐:暴力与非暴力反抗的辩证
2016年2月9日,旺角,早上4时许,示威者以竹枝抵挡防暴警察,警方施放胡椒喷雾。

对于我们年轻一代人而言,年初二凌晨旺角的冲突,肯定是自己经历过香港最严重的暴力事件。警察向天鸣枪、殴打示威者;示威者抛掷砖头,街头火光熊熊……

冲突过后,坊间一面倒痛斥“暴徒”,梁振英政府当然不会放过机会定性冲突为“暴乱”,建制派(包括曾发起六七暴动的工联会)也借机“强烈谴责”。连民主党、公民党等也纷纷与暴力冲突割席。

然而,网上却是另一个世界:有人赞许香港人终于“勇武起来”、认为“革命”已经萌芽,非暴力抗争已走进历史;有人认为暴力是政府逼出来的,应同情及理解示威者;亦有人认为以暴易暴终将令香港万劫不复,万万不可。各大学学生会则一致站在示威者一方,斥责政权。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