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你为什么还是每年期待贺岁片?

贺岁片不一定只有逗人笑的,也有叫人看到最后感动落泪的。

你为什么还是每年期待贺岁片?

[对号入座] 电影是一扇窗,一部电影又可延伸到另一部电影,邀请我们凭票对号,或自由入座,看窗外有窗,感受更辽阔的天地。

1992年的《家有禧事》卖座,标志着港产贺岁片的高峰。
1992年的《家有禧事》卖座,标志着港产贺岁片的高峰。

新春喜庆,又是片商推出贺岁片应节的时候。说起贺岁片,不少人应该都有跟家人或朋友去凑热闹,看银幕上的明星喜气洋洋跟观众拜年的回忆。

有说贺岁片源于旧日农村社会的神功戏。香港的粤语片年代,已有贺岁片的概念,在农历新年期间上映的电影,会演个应节的故事,取个吉利的名字,譬如《喜满人间福满堂》(1958,芳艳芬、何非凡主演)、《红梅白雪贺新春》(1960,任剑辉、白雪仙主演)、《春花长好月长圆》(1962,麦炳荣、何非凡、凤凰女主演)、《龙翔凤舞庆新春》(1964,林家声、凤凰女主演)等等。当农历新年假期被视为娱乐消费的黄金档期,片商乘机赚取票房,顺便应景,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1981年,许冠文的《摩登保镳》刷新了当时香港的票房纪录,被很多人认为是现代港产贺岁片之滥觞。其后三年,新艺城趁农历新年推出《最佳拍档》、《最佳拍档大显神通》、《最佳拍档女皇密令》,都成了票房冠军,奠下了今日贺岁片让全民追求热闹狂欢的娱乐模式。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