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创业死亡的N种方式

在创业领域,一个很无情的事实是,大概有多少创业公司,就会有多少种死法。

创业死亡的N种方式

尽管下半年已有雪崩之势,2015年中国大陆的“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依旧高涨。除了领跑的电子商务和企业服务领域,金融、社交以及汽车交通等行业也紧随其后。

据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中心《2015劳动力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大陆每天新增的企业数量将近一万家。创新者、尾随者、投机者,鱼龙混杂其间。这些一窝蜂涌入的创业者们,有的靠想法和实干,有的靠“赵家人”,更有人捞点油水就跑路。这个生态愈发恶劣的竞争环境中,行业内更新换代速度逐渐加快,被淘汰者不计其数。

即便拿到天使轮(注:创业圈里的术语,即企业在草创时期的融资,通常金额较小)和A轮(注:初创企业的第一轮来自风险资本的融资)投资,跨入门槛,能拿到B轮及以后融资的概率也不超过10%,存活概率以此递减。在这场搏斗中,60家企业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挤入了“中国独角兽俱乐部”。更多的残兵败将四下逃散,多数苟活不过两年。端传媒由此总结几种常见“死法”如下: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