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黄元山:卖地达标只是个不可持续的假象

为什么政府就要标榜过去两三年私楼卖地达标,却不说明做“熟地”量不达标,卖地达标便是个不可持续的假象呢?

黄元山:卖地达标只是个不可持续的假象
图为香港高空拍摄的新界区。

今次《施政报告》,虽然仍然有很大篇幅谈论土地(97-127段),但具体而言并没有新的措施,算是一个“数白榄”式的把现有项目的进展一一罗列。因此,就这份施政报告的批评和评论,也看不到有什么新意,只是把过去的评论和批评重复一遍。

其中一个较有新意的,是政府提出要为“为下一代建立土地储备”(98段)这个概念,算是回应了坊间的一些意见和诉求。“土地储备”的目标是使政府手上有足够的“生地”(即“潜在可供应的住宅土地”)的储备,才能灵活回应市场的供求和更有效稳定价格。“外汇储备”用于稳定货币的相对价格,而“土地储备”也应能发挥类似的调节功能,其中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新加坡的滨海湾(Marina Bay),土地开发以后,一直备而不用,才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供应,为新加坡近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要有“生地”,自然先开发新的土地和做好相关的平整和规划工程。

短中长期供应不足 “土地储备”难建立

问题是,所谓“储备”,即是土地供应的量,起码要大于过去和现在的需求,才能慢慢累积剩余的量,作为储备。不过,从这份施政报告的更新了数字来看,短中长的供应,仍然是追不上需求;短期供应受制于过去的因素,但中长期的,却仍然看不到比之前更大幅的措施,又怎可能建立这个“土地储备”呢?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