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生了太多事,心知肚明,百感交集,任食任做,走马观花。“城市放题”是个全盒,是个百子柜,包罗了城市生活与文化的种种。本栏邀请不同的城市观察者,对城市生活与文化指指点点,或情深叙事,或精辟分析。这期谈庙宇,除了拜神,它还承担哪些功能,及这些功能的变迁。──放题者语

我对庙宇的兴趣始于网野善彦(历史学家,专攻日本中世史、日本海民史)《无缘‧公界‧乐:日本中世の自由と平和》和阿部谨也(日本一桥大学社会系教授,被誉为日本西洋历史学者第一人,编者按)《在中世纪星空下》对“无缘所”的研究。在日本江户时代,有些寺庙是“缘切寺”,只要进入了就可以切断和世俗的所有缘分,免除于不同的人际关系及制约,例如是世俗的借贷关系、租税关系等。想要离婚的女性可以逃亡到寺院如鎌仓的东庆寺,寺院会保护女性不受追捕者的伤害,居留一段时间后,便可获认可离婚。
阿部谨也写道,缘切寺有很多与欧洲史相似的地方。在中世纪,家、坟场、教会等场所被称为和平领域 (Asyl),逃到这些地方的人,原则上连司法人员也不能接近。犯了盗窃、放火、杀人等大罪的人,逃至和平领域内就可以免于被人追杀,特别是错手杀人的人,受害者的亲人有义务报复,加害者逃到和平领域的话,便可避过报仇者。无缘所或和平领域的运作并不是基于武力或有权势作后盾,逃至那些场所的人之所以受到保护,主要是以民众对神圣场所的畏惧为基础。有趣的是,在欧洲,水磨坊、金融交换店、旅馆、渡船、都市和道路等都可以是和平领域。纵使这些地方是“透过物作管理和隶属关系的媒介”的“有缘”场所,仍被认同为和平领域。纵使这些地方不全是“无缘所”,而是透过“物”作为关系的媒介的“有缘”场所,仍被认同为和平领域。阿部谨也相信这是掌权者在理解和转换和平领域的观念时,逐渐生出公共秩序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