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陶仪芬:“太阳花运动”与2016台湾选举

选举文化、金钱与制度可以说是新兴小党从政的三座大山,压在上面让“太阳花运动”带来的社会力变化犹如在地表之下的岩浆,在政治场域找不到喷发的出口。

陶仪芬:“太阳花运动”与2016台湾选举
2014年3月30日,台北,逾万人在凯达格兰大道参与反服贸游行,多名与会者带同太阳花参加集会。

2014年3月18日,由于国民党籍立委张庆忠在立法院议场混乱的局面下,以30秒的时间,快速宣布与中国签订的《服贸协议》已通过审查,送院会存查并散会,使得社会期待的原本立院朝野协商同意的“逐条审查,逐条表决”无望,引发了学生与社运团体的抗议,当晚进而占领立法院,抗议立法院丧失民主监督的功能,让行政权专断。占领行动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在各界陆续加入声援下,持续了二十多天,其间并成功号召五十万人上街游行支持,是为“太阳花运动”。

“太阳花运动”如果不是台湾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马英九总统执政八年的重大分水岭:在“太阳花运动”之前,公民社会已经累积多年关于农地开发、劳工资遣、都市更新、军中人权、核电存废等议题的抗议运动的不满与能量,在这场运动中一并展现了惊人的爆发力;之后,社会对“新政治”与“新世代”的期待,号召了大量“政治素人”投身政治,去年“九合一”地方选举的结果充分展现了这个社会氛围的变化,资本家的“经济安定牌”不再奏效,小市民的“戴维战胜巨人歌利亚”剧目却在各地奏捷,激励人心。

这股风潮延续到今年,面对2016年总统与立委选举,“太阳花运动”成员成立了社会民主党与时代力量等新政党投入国会选举,民进党也以全面世代交替与不断吸纳社会新议题来寻求多数选民认可,而国民党则在崩盘阴影下,不断出现各种避战、退选、跳槽、自爆丑闻的状况,声势每况愈下。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