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议会选举正式走入最后决战时刻。作为雨伞运动后香港首场大型选战,使今届区议会选举备受瞩目,一则,是雨伞运动爆发显示社会存在对政府的极大不信任,但同样有很多其他市民被亲中机器动员反占中,两者冲突更令中间选民选择回避,不同取态间的变动,将反映在整体今次选举的布局;但除了势力比拼,雨伞运动过后相当多的参与者,以伞落社区为理念介入区选,希望将雨伞运动争取真正民主的目标,以及过程中的互助守护精神,延伸到社区之中,更是令今次选举成为了更深化的理念对决。无可避免今次选战与上一年的民主运动有着很大的连结。
新的希望 对抗 既有局面
新的伞后团体和约章运动,往往强调“深耕”,社区上的共同参与共同决定,而强调不同于以往单向、由上而下的领导;而且政策范畴上也开拓关注环境、动物社区共融、社区绿色经济等议题,推动社区进步。由于伞兵大规模参选,再加上部分泛民参选人加入相关的约章行列,相比此前提倡相近议题的民间团体的参选规模,在今次选举更见壮大。而这些方向相比起搞活动派物品的“地区实利”,更是令地区经营的方式更为多样化,方法之间也已见交集。
但与之面对的,是一个对亲北京政团越发有利的选举趋势。回顾以往区议会选举,投票率相对于立法会选举为低,而泛民主派在区选的结果也不如立法会,每每由亲北京政团夺取议席,背后同时有着北京调拨资源,而且透过驻港机构指挥,对亲北京政团的区选选战由上而下协调与统制。越见成形的新社区概念,在今次选举正是与亲北京政团的演练组织机器相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