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 两年一度的“国际诗歌之夜”将在11月26日再次举行,邀请了18个地区的21位诗人来港。主题是“诗歌与冲突”,可以说,这与当今的世界时势正好应合。我们在“国际诗歌之夜”到来之前,独家专访部分要来港的诗人,谈谈在他们各自充满地区、政治、现实冲突的时空里,诗人与诗歌何为。

从二十世纪初至今,南欧的巴尔干半岛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国族离合,战事频发。马其顿诗人尼古拉‧马兹洛夫(Nikola Madzirov)来自巴尔干战争的难民家庭,在动荡的局势中成长。1992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马其顿宣告独立,马兹洛夫虽然只有18岁,但已经深刻感受到政局跌宕的影响。此后,马兹洛夫便自我放逐,长年四海为家,他的诗歌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翻译家,有四十种语言的翻译版本,获得多个欧洲文学奖。趁今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的机会,笔者专访马兹洛夫,看他如何以诗歌来面对冲突。诗歌是他的应对策略还是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