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生于社交网络时代的他们 拿隐私怎么办?

在九零后的认知中,屏蔽父母、减少发布私密信息,都是保护隐私的合理方式。然而他们未曾想过,社交软件甚至携带的移动终端,都在有意无意地泄露他们的隐私。

生于社交网络时代的他们 拿隐私怎么办?

“网络无隐私。”20岁的阿桑是江苏某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除非你什么都不发,不上传照片,也不填信息。”这是她用了十几年社交网络后的唯一想法。

和其他许多的大陆90后青年人一样,阿桑是在社交媒体中长大的一代。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1999年,腾讯公司推出了即时通讯网络工具QQ,不到一年的时间用户人数就突破10万。2003年,八岁的她刚上小学二年级,家里的电脑接入了互联网,那是她第一次接触QQ。

从2003年阿桑注册第一个QQ账号开始,她的一只脚就已经踏入了这股社交媒体产业的浪潮。从电脑到手机移动终端,QQ和其衍生出的QQ空间,记录了阿桑的初高中时代的点点滴滴。2009年,新浪网推出的微型博客——新浪微博进入了她的生活。接踵而至的除了腾讯公司2012年推出的微信,更多匿名、实名的,语音的、视频的社交软件数不胜数,令人眼花缭乱。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