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保住香港人的生活习惯

保育并不是为了怀旧,保住跟日常生活无关的已逝“过去”。保育要捍卫的,正正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当下与未来。

保住香港人的生活习惯
图:何倩彤

城市发生了太多事,心知肚明,百感交集,任食任做,走马观花。“城市放题”是个全盒,是个百子柜,包罗了城市生活与文化的种种。本栏邀请不同的城市观察者,对城市生活与文化指指点点,或情深叙事,或精辟分析,并有艺术家何倩彤每期制作作品。这期由文化评论人小西借明年的天星码头保育运动十周年,分析香港保育运动发展的因缘。──放题者语

图:何倩彤
图:何倩彤

明年便是天星码头保育运动十周年。虽然香港保育在二战前,早已开展,由一些有心的外国人推动纪录本地风俗与城市地貌,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更兴起了保留尖沙咀火车总站运动,但2006年的保卫天星码头以及随后出现的保卫皇后码头运动,无疑揭开了新一轮保育运动风潮之序幕,影响至今未竭。

十年下来,保育运动在城市的不同角落,甚至乡郊遍地开花,由古老建筑、地景、街区、古村到老树,不一而足。 跟此前的保育运动不同,新一轮保育运动的参与者不再局限在少数有心的外国人,而且甚至各个阶层与背景都有。可以这么说,自天星皇后运动以来,本地的保育运动有明显的“本土转向”。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