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游业刮起寒风,业界批评多年来香港没有开发新景点吸引游客,其实政府并非对业界批评置若罔闻,行政长官于2013年《施政报告》宣布将已荒废了15年的启德机场跑道末端纳入“飞跃启德”计划,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旅游、娱乐及休闲中枢,但基于近年民主旗帜高张,民间团体与政党高喊“市民重夺规划主权”口号,政府用了两年多时间办了一连串公众参与规划启德活动,包括一项国际城市规划和设计概念比赛、得奖作品巡回展览、公众谘询等。
透过这些举措,政府理应已充分掌握民意,可对这块称为“旅游中枢”的土地制定用途细节和发展参数,写成土地契约条款,然后将土地尽早公开招标出售,价高者得,中标的投资者需于指定期限内开业,自负盈亏。这个公开批地安排普遍用诸商业用地,行之有效,不会惹起争议,但未知政府是否收到有意投资者预警,还是自己先做了财政可行性评估,对旅游中枢盈利能力存疑,还是汲取了启德邮轮码头招标失败的教训,故此在招标前先行试水温,邀请有意投资者递交意向书,在参考有意者提出的发展和营运方案建议后,才拟定项目招标细节。
地产收益补贴娱乐休闲设施
观乎政府的邀请书内容,政府并不看好中枢内娱乐和休闲设施的盈利能力,故此建议旅游中枢的“商业(包括零售、酒店、办公室部分舆公众观景台)部分”建筑面积最多可占60%,比“娱乐及休闲(包括电影院中心)部分最多可占40%还要多两成,更进言投资者为谨慎起见,适宜以有利可图的商业部分拟定土地用途组合,赚取足够盈利去支持包括娱闲部分的整个旅游中枢项目(邀请书2.4段)。这个营运模式由政府主动提出,实有矛盾和不妥之处。政府既然发了兴建“世界级旅游、娱乐及休闲中枢”的宏愿(邀请书1.2段),就应以旺丁旺财能力毋庸置疑、叫好又叫座的娱休设施为目标,岂何眼高手低,一开始便接受一个不能自给自足,要长期靠商业部分物业租金收益补贴的娱闲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