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炎熙,一介普通小市民,今年60岁,首次参选香港区议会。他没有政党背景,却号召接近50人的庞大助选团,只因他不是空降。他生活的天水围天颂苑,被揭发部分大厦“短桩”,他在社区展开一场跟政府对簿公堂的维权硬仗。
翁爱明,一介平凡师奶,住在沙田翠湖花园,跟一众街坊追查24年楼龄、共6座的翠湖花园,维修费用为何竟高达2.6亿,最终成功揭发围标和贪污,自己也走进社区民主,决定参与这届区选。
2015年香港区议会选举,有伞兵和地理教授参选,主打环保等后物质议题,改善生活质素(Link)。他们推翻区议员作为提供服务的代议士模式,深信民主在社区扎根是后雨伞困局的出路。另一方面有些社区在苦苦“维权”,控诉屋苑不公义,捍卫街坊辛苦挣来的血汗钱。社区自主和全港性民主于屋苑“维权”、程序不公、天价管理费和维修费面前,又是什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