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女权主义”还是“女性主义”来翻译feminism,是上个世纪中国妇女学学界的一个主要争论。1994年海外中华妇女学学会以3票反对通过将feminism翻译成“女性主义”的决定。但“女权主义”在学术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坚持使用“女权主义”的学者认为,不应该用“女性主义”削弱feminism积极的政治含义。1997年争论的结果是女性主义/女权主义在翻译同一本书时并用。结论未必有对错,但却藉机把试图表达同一种意思的两种译法的历史脉络、理论脉络和中西处境差异说清楚了,同时也反映出译者对中国语境的态度。
feminism在二十世纪初女性参政运动的背景下进入中国,最初翻译为“女权主义”。民国时期,主导女权议题的女性议员已经是国会中相当有力的一个群体。后来,女性参政问题因政治体制转变而整体倒退。中国共产党主导的feminism,中文词汇里是“妇女解放运动”。毛泽东提出的“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是阶级范畴里的抹杀男女差异和阶级差异的“平等”概念。摈弃“女权主义”一词成为与资本主义决裂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