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建丰二年》,乌有史里的真中国

《建丰二年》,乌有史里的真中国
陈冠中。

“当天,建丰二年,民国六十八年,西历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北平观象台气象报告,无降水,白天最高气温五点五度,晚间最低气温零下三点五度,结冰,有霾。”在第一章“终局的开局”结尾处,陈冠中的“乌有史”就这样娓娓展开。这像极了另一本著名的“真实史”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的著名开头:“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历史的或此或彼

我把真实二字加了引号,并非质疑黄仁宇先生之史是否信史之意,而是强调在历史进程中,并非总是非此则彼,而是有或此或彼的偶然率。作为小说家或者广义的“痴人”,我们总会问一句“假如”,假如张居正没有猝死、戚家军没有被解散,大明帝国的命运会好一些吗?假如李贽没有被迫自杀,而成为一代宗师,中国人会更理性和解放人性吗?万历十五年选取时间节点之妙,正在于此刻的或此或彼。

常言道:历史没有那么多假如。但陈冠中是小说家,小说家就是靠假如而建造自己的世界的,在他自己的历史里,陈冠中举了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极端假如出来:假如这1949年之后的天下不是共产党的天下,中国将会如何?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