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平成6年,春天。
日本发生了战后几十年都未曾发生过的白米短缺。大城市的超级市场、百货公司、贩米店等门外都大排长龙。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市民,听到新闻说政府为了应急而从泰国、澳洲、中国、美国加州等地运到的白米发现有发霉变色等状况,有的甚至晨早六点便到店外开始排队,等候购买粮仓藏量几乎见底的国产米。在日本这个白米自给率历年均超过百分之一百的国家来说(即白米产量高于消费量),平成6年春天这个情况,与其说是罕见,不如说是巧合,难怪有论者不无讽刺的称为“平成米骚动”(Heisei Rice Riots)
若把时间再往前推几年,由八十年代末开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美国等主要农业出口国对付完欧洲的农业及食物保护政策后,矛头便开始直指日本。除了要求日本政府取消其众多种类食物的入口关税和相关的限制,其中一项最触动舆论及普罗大众神经线的,就是要求日本开放大米市场,又或者,至少容许其他国家的大米入口。为什么这要求会特别触动神经线呢?这需要由日本的粮食规管制度及法律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