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邱伊翎:东北亚的难民机制在哪里?

难民潮凸显出全球化及区域冲突战乱下,各国的治理心态问题。我们要更包容看待这些“非国民”的权利。

邱伊翎:东北亚的难民机制在哪里?
2015年9月6日,德国慕尼黑,逾万叙利亚难民由匈牙利经奥地利到达慕尼黑中央车站。

一个3岁的叙利亚男童脸埋沙中,浮尸地中海海滩的照片,引起欧洲一片对于难民议题的关注。欧洲各国各大报立刻大幅报导,德国总理也开始释出善意,但是当我们看到主流媒体的新闻标题用的仍是“移民危机”而非“难民危机”,也再度显示主流社会对于这些逃离家园的人的观感。

“移民”跟“难民”的定义是不同的,移民大部分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或是由于国内缺乏工作机会而移动到其他国家。难民则是因为国内发生战乱或是因种族、宗教、性别或政治等因素而遭到母国的迫害,而被迫离开,无法返回。

国际法对于难民有比较强的“不遣返原则”(non-refoulement),因为将难民遣返回可能遭到迫害的国家,是违反人权的。对于移民,大多国家习惯拿自家的“移民法”来进行严格的国境管控,对于遣返或不接受移民入境,也往往理所当然地视为国家主权的一部分。在这些主权至上的政府官员脑袋瓜里,根本不存在“难民”跟“寻求庇护者”,也无法理解“非法移民”为何会沦落到“非法”的地步。

没有人没事会想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千里迢迢的跑去另外一个国家“违法”。但是在这些进行驱逐遣返“非法移民”的移民官员眼中,他们只是在依法执行任务,当整体国家对于移民、难民的政策跟法令都不友善时,底层的工作人员往往只是沦为一个没有灵魂的国家机器上的螺丝钉。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