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马立明:互联网逻辑下的奥巴马主义

奥巴马是一位标准的“互联网总统”。在互联网政治的逻辑下,他需要时刻与网民保持互动,并刻意营造良好的形象。

马立明:互联网逻辑下的奥巴马主义
奥巴马。
当人们对奥巴马失去期望之时,没想到他随后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接连实现了与古巴、伊朗的和解,又重新获得了美国民众的“点赞”。这一系列的“解冻”,表明“奥巴马主义”依然活着。

在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任期逐渐进入尾声之时,确实可以梳理这位总统一手打造的时代了。在国际政治学中,多位美国总统都以鲜明的外交特色被冠以“主义”之名,比如杜鲁门、肯尼迪、尼克松、里根及小布什等。美国近代对外关系史,可以说由这些“主义”所构成。那么,奥巴马的外交路数可否在历史上写下一笔,并以“奥巴马主义(Obamaism)”名之?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奥巴马执政早期,他就表现出与前任乔治·布什完全不同的路径。他主导了阿富汗与伊拉克两个战场的撤军,并迅速斩获诺贝尔和平奖,《纽约客(New Yorker)》等报刊已经迫不及待地喊出了“奥巴马主义”这个词。不过,从当时的语境来说,这个词与其说是归纳,不如说是对奥巴马在余下任期有所作为的期待。在第二个任期初期,奥巴马有些力不从心,如被“棱镜门事件”一再冲击,在对伊斯兰国的消极态度,加上医改受挫、国内失业率高企等,奥巴马于2014年的中期选举中铩羽而归,支持率达到谷底,被媒体形容为只能“匍匐前进”。当时,他被认为是最失败的总统之一,而“奥巴马主义”成为了被遗忘的词。当人们对奥巴马失去期望之时,没想到他随后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接连实现了与古巴、伊朗的和解,又重新获得了美国民众的“点赞”。这一系列的“解冻”,表明“奥巴马主义”依然活着。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