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邹崇铭:基建运输已和赌博无异

“铁路+物业发展”模式过往虽然取得成功,但却并非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日前港铁宣布中期业绩,由于期内录得将军澳“致蓝天”售楼进帐,令核心纯利急升至逾68亿元,大增55.5%,港铁强调这并非一项经常性收入。不过港铁新项目超支问题未见止血,至今南港岛线和观塘延线已超支30亿,高铁香港段造价更大增138亿,港府如何处理暂仍未有定案。但我们却可以很肯定地说,基建运输已变成风险最高的投机行业,恍如倾尽全副身家放手一博似的。而港铁则由令港人骄傲的成功发展模式,很大机会摇身一变,成为一盘尾大不掉的烂摊子。

低效低能的“大白象”

长期以来,港府均号称“积极不干预”,又或起码要做到“小政府,大市场”。但单是从基建运输看来,这完全已是一个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谎言。从1985年开始,政府会将土地收入拨入“基本工程储备基金”,只限用作基建的“非经常性支出”,形成不断制造土地、兴建基建工程的循环。巨额基建投资成功带来新的增长动力,最大得益者是在沿线坐拥有大量资产的财团;但一旦因规划失误而投资失利,承受数以百亿计损失的却是纳税人。

正如中文大学前副校长廖柏伟指出,1980年至1997年地价总收入为3092亿元,工程总开支则是2184亿,因此“地价净收入盈余”为909亿;1997年至2013年地价收入上升一倍至6104亿,但开支却上升了一倍半达5542亿,盈余仅为562亿(注一)。廖柏伟是特区政府长远财政计划工作小组成员,他原试图告诉大家,地价盈余偏低不足支持经常性支出的增加;但他却竟完全没有注意到,问题关键是工程开支增长过快,基建愈益成为低效低能的“大白象”工程!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