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首梁振英和自由党钟国斌就“积极不干预”和“适度有为”展开了一场经济哲学的辩论。
从字面上讲,“积极不干预”(positive non-interventionism)和“适度有为”(我认为译作optimal activism比较合适)的意思没大分别。前者,根据前财政司郭伯伟和夏鼎基的说法,指的是自由市场在一般情况下最佳,但政府干预在特别情况下能有较好的效果。后者,虽然特首没有明确定义,指的应该是政府在有利的情况下可干预市场,解决一些“市场失效”。
心水清的读者,都看得出两个相似的字眼皆空泛,是讲就容易做就难的理想。难,难在何谓“积极”、何谓“适度”。正如人人都知道饮食要均衡、理财要谨慎,但又有几多人清楚知道指的是什么?应管则管、应做则做,是近乎没有内容的说法;争论“积极不干预”和“适度有为”,是有点无谓的文字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