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Adam Smith)将市场喻为“看不见的手”,两百多年来,经济学的发展就是在寻找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运作规律。关于金融危机发展过程的规律恐怕没有人比经济史学家查理士肯特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的掌握更精准,观察自十八世纪以来许多金融危机发展的过程,肯特伯格于1978年出版了《疯狂、恐慌与崩盘》(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一书,至今仍被公认是分析金融危机最好的一本经典著作。
书中肯特伯格归纳出金融危机发展分为疯狂、恐慌与崩盘三个阶段:起初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的获利机会带来市场的乐观气象与买气,价格节节攀升,乐观气氛越来越浓厚到一种疯狂境界,市场上每一个人都很兴奋也感到不敢置信,在这种患得患失的感觉中,莫名的恐慌会在完全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市场上一直存在的空头立场不知为何一夜之间变得比较可信,市场出现恐慌卖压,接着暴起暴落,一次跌得比一次深,一次涨得比一次少,等市场普遍承认熊市来临时,其实已经是崩盘的谷底了。
自19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几乎每年都有金融危机发生,《疯狂、恐慌与崩盘》也成为华尔街投资者的教战手册之一,并且启发了晚近行为经济学家许多关于金融危机发生的因果机制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大概是成功预言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的《非理性的荣景》(Irrational Exube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