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赵永佳:青年“下流”与世代矛盾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建制中是谁首先炒热香港“青年置业难”这问题?

赵永佳:青年“下流”与世代矛盾
理工大学毕业生于去年雨伞运动期间在金钟占领区「连侬墙」前拍照留念。

最近有一份由亲建制组织“新世纪论坛”(召集人和副召集人分别是马逢国和黄英豪)发表的报告(注一),比较了香港各世代大学生的收入,指他们不论起薪点和加薪速度,都越来越差,受到不少人的重视和媒体的报导。早一阵子,另一智库“香港集思会”也发表了一份有关青年人处境的报告(注二),有类似的结论。

不只大学生薪水下降

首先一赞新世纪论坛这份报告,做得相当精细。香港的统计数据十分有限,不同世代之间的比较其实相当困难,他们在这限制之下,也梳理了一些现象。不过美中不足的是不知道研究是否有学者参与,报告中有些重要问题其实没有交代。例如最重要的是报告分析的资料来源,究竟是哪一个统计数据系列?我猜想是统计处的“综合住户统计调查”而不是人口普查(因为年份不对),但报告其实没有交代。另外,如果研究使用的是“综合住户统计调查”,那么其实报告中所引用的“大学生起薪点”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起薪点,因为调查问的是被访者当时的薪水,估计研究者是以某一个出生组别在20岁至24岁时(例如2013年是1989年至1993年出生)的薪水,来作为起薪点的替代。这做法在学界也相当普遍,不过我们一般不会称之为“起薪点”。不过,瑕不掩瑜,报告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

其实,我在前一阵子,也在报章写过类似的文章(注三),后来也在《港澳研究》中发表。文章的结论和其他两份报告其实大同小异,我们也觉得在没有新数据之前,也不想大做文章,反而希望向内地读者多介绍一下香港情况。我们集中2001年与2011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发觉其实不论学历,15岁至29岁青年人的薪水都在下降,相对全港所有工作人口的收入中位数的比例也是同样下降。与其说大学毕业生的处境转差,只有较低学历的年轻人,情况可能更坏。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