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普卡帕宫最近新增了中文语音导览,应对不断增加的中国游客,毕竟,现在只要上网填个表就能拿土耳其签证。从1465年至1853年这里一直都是奥斯曼帝国苏丹在城内的官邸及主要居所。我们先去的后宫,在各种马赛克(此处取其本义)墙壁下,满脑子都是苏丹的奢靡淫乱生活,也不知这种戏剧画面从何而来,早些年看过的西方恶搞电影?但也一时无法具名。
过去是另一个国度,记忆在里面不断修饰加工自我生长。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里面反复提到huzun一词,中文译作“呼愁”真是音义兼具。奥斯曼帝国衰落后,世界几乎忘记了伊斯坦布尔,而它在2000年的历史里从未被人如此轻视。帕慕克笔下,呼愁不是某个孤独之人的忧伤,而是数百万人共有的阴暗情绪。布满烟灰的公寓大门,雾中传来的船笛声,傍晚空无一人的市场,生锈驳船上的海鸥,驳船船身裹覆着的青苔与蛤贝,严寒季节从百年别墅的单烟囱冒出的丝丝烟带。
见到帕慕克是在他租的夏季别墅,位于马尔马拉海这世界上最小的海中的“大岛”上,穿过一片满是水母的海域后到达。大岛是希腊人的圣岛,仍有东正教教堂,不过经济危机之下已经看不到希腊游客身影。岛上只通马车,帕慕克先生穿着大短裤,几乎是从一大片绿色植物中钻出来迎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