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明天不會更好,只能選擇把今天過好?全拋世代的負能量啟示錄

為什麼過去長期崇揚樂觀積極、正向思考,鼓勵人們看見烏雲也鑲着金邊的社會,會在一夕之間轉變了風向?

端傳媒記者 王維玲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7-04-10

厭世動物園的「失業熊」。
厭世動物園的「失業熊」。

「有時你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別擔心,偶爾你是對的,你能力真的有問題。」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只不過有人出生前就準備好了。」

「工作就是出賣靈魂肉體,還拿不到好價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社群網絡上流傳擴散的不再只是成功人士的奮鬥故事與各式勵志語錄,「負能量」、「厭世」這些在過去會被貼上「負面思考」的詞彙在批上幽默犀利外衣之後,成為人人掛在嘴邊的流行詞,「每天來點負能量」、「厭世動物園」、「消極男子」、「厭世哲學家」等圖文並茂的粉絲團,都引發了廣大的迴響。

這些粉絲團的共通點除了簡小輕薄的圖文創作,還有勇於說出過去人們不敢輕易說出口的負面情緒,對於生活中狗屁倒灶的爛事,他們大聲說出心中不滿;面對社會現實環境的限制,他們大方表達對於靠爸啃老一族的羨慕;毫不修飾的直率、諷刺、抱怨與自我解嘲的口吻,每一句話都說到每個在社會苦苦掙扎求生人們的心坎底。

每天固定收看「每天來點負能量」、「厭世動物園 」、「OL365」、「我是馬克」等粉絲團,天晟醫院臨床心理師蕭雅文說,「有時候我們知道要積極向上,但人難免都會有負面情緒,會厭世、會翻白眼,但是你的老闆、同事都不會同理你,這些創作不會強調要你解決問題,而是用詼諧的筆觸站在旁邊同理你,當你笑了,情緒也就獲得抒解。」

「以前看到FB上出現『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這種話就覺得很煩,上班這麼累怎麼會開心,我和朋友一直很想回嘴這些正能量的語錄,沒想到有人居然把我們想做的事情做出來了。」時報出版商業線主編陳盈華笑着說。

這股挖掘心中負向、消極情緒的風潮,不只快速在社群網絡上擴散,成為年輕世代的流行文化,也反映在出版市場趨勢中,根據博客來2016年度報告,由於國內外政經環境持續變動,大眾向內進行自我探索的閱讀趨勢提升,愈來愈多讀者期望藉由閱讀尋找自我與現實之間的平衡,心理勵志、手寫習字、熟齡生活等類別書籍仍受到高度關注,另類的勵志書型態隨着社群效應而起,打破過往勵志書型態,「負能量」也成為一種嶄新勵志模式,尤其以年輕世代最為埋單,29歲以下的讀者占了45%以上。

為什麼過去長期崇揚樂觀積極、正向思考,鼓勵人們看見烏雲也鑲着金邊的社會,會在一夕之間轉變了風向?

「因為現在大環境並不好,過去社會宣揚的成功顯然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當多數人都達不到目標時,當要要有另一種聲音告訴人們還有另一種成功,否則大家會多痛苦呀?」陳盈華認為,想要做到跟別人不一樣,本身必須具備天賦或是物質上的條件,並非循着某個標準路徑就能達標,當愈來愈多人體悟到這件事,負能量才會開始流行。

《每天來點負能量》作者林育聖。
《每天來點負能量》作者林育聖。

有趣的是,負能量的流行並不代表人們不再需要心靈雞湯,當陳盈華負責的暢銷書《每天來點負能量》上架銷售時,她觀察到在網路購書平台上,買了這本書的人,同時也會購買《被討厭的勇氣》、Peter Su、肆一等這些被歸類在心靈療癒勵志的書籍,「這代表埋單負能量的人其實也會被心靈雞湯打動,」陳盈華認為,這群人基本上還是一群努力工作生活的一般人,他們希望讓自己過得更好,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遭遇挫折失敗,這時候他們會需要負能量的撫慰,「讀者是需要勵志的,但是正的來、反的來都可以。」

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的「負能量」、「厭世」之所以會流行,並不是人們放棄追尋幸福光明的一面,而是在低薪資、高房價、不敢奢求過高成等社會結構的崩壞與限制中,專為年輕世代孕育而生的務實型的思考:與其一味追求上一個世代的成就,不如回過頭來看清事實,認清自己的位置,減少不切實際的幻想,消除求而不得的痛苦根源,才能讓自己過得快樂一點。

樂觀就一定健康?

心理勵志書籍的歷史悠久,《失控的正向思考》一書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曾深入剖析美國消費者資本主義如何與正向思考的意識型態相互勾連,她認為消費者文化鼓勵大家渴望愈多愈好,而正向思考則隨時在一旁告訴大家,人人都該擁有更多,只要真心渴望擁有更多,而且願意努力去爭取,就能得到。

樂觀本來是一種健康的態度,但是在各類勵志叢書、演講、企業文化的風行之下,芭芭拉.艾倫瑞克認為正向思考已成為一種新興宗教,熱切的信徒都在自我審查,強迫自己排除負面的念頭,背後反映的中產階級對財務狀況日趨不安;另一方方面,正向思考還能為市場經濟的殘酷面辯解:若樂觀是獲得物質成就的關鍵,若人能藉由訓練正向思考來獲得樂觀的看法,那麼個人失敗就沒有藉口。

回過頭來觀察台灣勵志書籍的系譜,各式成功者窮而不怨、殘而不廢的奮鬥故事,或是從劉墉、林清玄、吳淡如等暢銷作家的著作中,這些作品代表着過去台灣人根深蒂固的「愛拼才會贏」、「努力就會出頭天」的價值信仰,而近年流行的Peter Su或肆一,其實也是從這個系譜下延伸出的變形延伸,不論是強調愛自己,或是相信只要真心許願,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達成目標的,負能量或是厭世的流行,是否反映出人們過往被壓抑、強迫排除的負面能量的大舉反撲?

厭世動物園的「厭世生活指南:負面情緒」。
厭世動物園的「厭世生活指南:負面情緒」。

永和耕莘醫院心理諮商中心臨床心理師李馨兒表示,雖然人們常將情緒分成正向與負向情緒,但是不論快樂、開心、生氣、嫉妒、怨恨,其實情緒本身並沒有正負對錯之分,所有的情緒反應都是人們與自我與他人溝通的方式。

李馨兒分析,情緒的調適可以分成「情緒解決導向」與「問題解決導向」,前者談的是人們如何接受正視自己的情緒,後者談的較接近正能量思考,關注如何務實地解決當下問題,但是市面上許多正向思考的書籍談的並不是心理調理的歷程,「如果正向思考只是在鼓吹人應該要開心,遇到任何事情不要往負面想,少了中間整理情緒的過程,這就不是健康的心理調整機制,只是一種自欺欺人。」

遇到討厭的主管,本來就會覺得生氣,面對種種生活的不如意,難免會感到灰心挫折,而不論是Peter Su或是每天來點負能量,其實都是教人如何調適情緒的創作者,只是負能量、厭世的創作者是以自嘲或幽默的方式面對,讓自己不會一直停留在當下的情緒,而有相同經歷感受的人們看到之後,不論是覺得好笑或是產生共鳴,其實在當下都被同理到了,無形中也調整了自己。

明天不會更好,只能選擇把今天過好?

「我自己其實不太看負能量這些作品,因為我的個性太過樂觀,天塌下來也不會覺得怎麼樣。」但是對於負能量的流行,奧美執行創意總監龔大中也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觀察。「來自於台灣政治、經濟、社會的困難與低迷,我常說現在年輕世代是最苦悶的世代。」

龔大中認為,這種苦悶除了表現在當下的流行通俗文化,在虛無或厭世的表現之外,其實也展現了年輕世代敢將自己脆弱不堪的一面表達出來,不論是自怨自艾或是鏗鏘有力的方式,龔大中都將之視為一種勇氣,「自黑、自嘲是很符合當下時代感的表述風格,比起明明過得不好,還講一些冠冕堂皇的話,至少這是一種很強烈、真實的態度。」

過去他在為全聯操刀的「全民經濟美學」廣告的Slogan「在明天會更好之前,先把今天過好」,其實就使用了類似的表述方式。「因為我不相信明天會更好,所以我選擇把今天過好,聽起來很正向,其實背後是很悲慘的。」而這種正負之間的矛盾,苦中作樂的心態,正是當前年輕人所處的狀態。

世代價值觀的斷裂與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均等,讓年輕世代的憤怒與不滿,虛無與厭世在不斷蔓延。圖為每天來點負能量的作品。
世代價值觀的斷裂與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均等,讓年輕世代的憤怒與不滿,虛無與厭世在不斷蔓延。圖為每天來點負能量的作品。

台大社會系教授何明修最近做了一個社會變遷調查,其中一個問題是:「你認為努力就會出人頭地嗎?」贊成者隨着年齡層與時間遞減,「全台灣人不管老少都愈來愈不相信這件事,但年輕人的破滅程度更高。」

在由何明修審稿的《島國關賤字:屬於我們這個世代、這個時代的台灣社會力分析》一書中,何明修認為〈白海豚〉、〈22K〉、〈帝寶〉三篇文章顯示年輕世代懷抱着強烈的被剝奪感,不論是經濟上受到低薪化與高房價的雙重壓迫,或是面對各種土地與資源的開發案,抗爭的觀點也從過去「不要造成下一代的負擔」移轉成為「上一代的問題不要留給我們承受」。

放眼全球,青年世代的憤怒與失落並非台灣獨有的現況,日本社會學者山田昌弘針對當今日本年輕人漸漸成為社會的弱勢族群,剖析親子關係、職場環境、婚姻市場、非典型家庭等變遷,究竟如何將整個世代的年輕人集體推至「向下流動」的社會險坡。

而鄰近的韓國年輕世代處境也非常艱辛,2007年出版的《88萬韓圜世代》揭露韓國當代年輕人低薪生活的現況,而近幾年「全拋世代」則成為韓國青年的流行詞,指的是20至30歲的年輕族群不再對戀愛、結婚、生子、夢想、希望懷抱憧惊,什麼都可以拋棄的處境。

世代價值觀的斷裂與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均等,讓年輕世代的憤怒與不滿,虛無與厭世在不斷蔓延,一個不再懷抱着希望與理想的社會將走向何處?「我沒有答案,也無法預測未來,」何明修先是沉默,「但我沒有那麼悲觀,如果這段時間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在不滿,當主流社會的價值觀被挑戰,也許就會出現新的東西。」

而現在,至少在生活被各種不如意的事情所佔滿時,人們不必再強顏歡笑,強迫自己一切往好處想,而是能夠理直氣壯地抒發自己的負能量與厭世情緒,渲洩過情緒之後,還有能力持續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這或許已經是極為重要的進展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