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和圖表的海洋裏,誰講好了「選民變心」的故事?數洞

數據和圖表的海洋裏,誰講好了「選民變心」的故事?

大量民主黨選民倒戈,特朗普獲勝的結局,讓選後的投票分析更為必要。美國媒體選擇將 2012 年大選作為參照系,分析前後兩次選舉中,兩黨候選人得票分布如何變化。

記者手記:在同志面前,怎樣牙牙學語說愛情?

他們的故事為我打開了一扇望到更廣闊天空的窗子,他們像是東方來的哲人,我則是愛情旅途中的初生嬰兒。

關於導盲犬,我們不可不知的五件事

看到導盲犬應該「三不一問」:不餵食、不干擾、不拒絕和主動詢問需不需要幫忙。最不該是把牠當作一般寵物恣意逗弄。

當廣告模式步入安寧病房,我們這樣嘗試「知識變現」

時代變動的速度超乎我們想像,新媒體才剛站穩腳步就已搖搖欲墜,還要面對企圖趕上新媒體的傳統媒體。

讀者來函:香港,請再給我一頓大家樂的時間

他對生活的熱情和樸實,卻讓他無意間拯救了一個同樣陌生的年輕人的一天。

讀者來函:一個新聞專業陸生眼中的台灣

大陸的資訊限制卻有著國際化視野,台灣的小確幸失敗但公民素質很高......在台灣陸生的眼裏,大陸台灣長這樣。

論社會運動的正確打開方式——駁孫金昱文

用一個「女權主義」框住所有有問題的現象, 寫一些教科書式論斷,雖然善意,但是否對真正的行動者太過輕佻呢?

給L的回信:人生這種事沒有什麼專業老手

在這封來自Mr. Pizza的回信裏,他說「這個世界沒有對錯之分,今後遇到問題的時候,就胡亂闖一下吧。」

Your Opinion : 七警判囚,是遲到的正義,還是失衡的天平?

七警被判兩年監禁,有人說這是司法獨立的勝利,也有人憂慮愈發撕裂的社會。

我是小端,你們都是我的新嫁娘

埋首社交媒體案頭,為他人做嫁衣,這工作到底是怎樣呢?社媒作為事實上最有話語權的網絡平台,與今天媒體生產者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呢?

言論械鬥的年代,用文字搭橋

訊息洪流奔騰的時代特徵,人人皆可發言的媒體環境,本土立場分明的認知部落,我們需要怎樣的評論?文字搭橋,能否讓兩岸三地看清彼此,理解漩渦?

來「端記圓桌」,讓我們優雅「對罵」

靠近真相的道路沒有捷徑,在今天,它很大程度上有賴於你,願意說,願意想,願意聽。

Your Opinion:中港之間,無處安身的內地生

夾在中港之間的內地生,一次次被推上矛盾衝突的風口浪尖,「大陸人」的身分是原罪嗎?他們又該如何自處?

商業周刊:會員經濟不是秘密,為什麼到今天才蓬勃?

新客戶越來越難找到,精心對待老客戶成了企業逆勢而上的秘密,或許超級推銷員該出局了。

上任2個月,20%讀者增長,Growth Editor 是何方神聖?

紐約時報任命 Growth Editor 的兩個月後,她所在的用戶發展小組,爲紐約時報帶來了20%的讀者增長。

讀者來函:偏左的我和偏右的爸媽如何相處

「我以後都不會告訴你們了。」

讀者來函:選舉之後,一個香港90後的迷惘剖白

我們這代人究竟有沒有真正快樂過?我追問着我的前輩、老師、朋友、比我年輕的,他們都沒有答案。

讀者來函:回應「美麗性教育」,看似浪漫開明,實則父權

如果我們每天都能觀察身心感受的變化,也願意和親近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及體悟,性何必教。

Snapchat 怎樣挑戰臉書(一):重新定義社交

Snapchat以照片代替文字,以好友圈代替朋友圈,以轉瞬即逝的當下互動代替一本正經的名片交換……它正重塑社交的身份:能代表你的,不再是你「做過的所有事情」 ,而是「正在做的事情」。

讀者來函:我在健身中心的噩夢三步曲

健身中心在合法與誤導之間經營,無怪總是有消費者掉進「迷魂陣」。

Your Opinion:騎上「兩岸」的牆頭看一看

上週推出的「台灣人在大陸」系列報導,激起兩岸迴響。觀點紛紜,有人說「做個過客會更加接近歷史的真實」。

Your Opinion:優雅談「性」,從容教育

性觀念保守的華人世界,牽涉人權、性行為健康、責任、價值觀、人際關係、性取向等諸多方面的性教育,該如何進行?

Your Opinion:「不涉政治」,表面文章?魔鬼細節?

台灣高校被揭簽「一中承諾書」,惹輿論風波,更遭教育部調查。不論真心或意假,「不涉政治」的承諾最好反應了兩岸交往的困境。

讀者來函:回應洪曉嫻對家計會性教育的疑惑

我們鼓勵青少年不論男女,都應該重視身體的自主,亦肯定性關係愉悅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