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陸深度

從經濟脫鉤到學術脫鉤——中國研究者們還能回到中國嗎?

這不是一個外國人類學者可以輕易走進黨校做研究的時代了,現在的關鍵詞是「脫鉤」。越是這樣的年頭,在地的觀察就越稀缺。

2023年12月30日,中國江蘇淮安市的一間書店,裝飾牆上面有不少外語。攝:VCG/VCG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12月30日,中國江蘇淮安市的一間書店,裝飾牆上面有不少外語。攝:VCG/VCG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Neville

刊登於 2024-03-11

#人類學#脫鉤#中國研究

2023年9月初的一天,來自歐洲的學者 Alice 走在北京的街頭上,她剛剛為自己找到了一個住處。

一個男人看了她許久,然後上前搭話,問她,你是要在這個小區租房子嗎?

Alice 緊張了起來,加快了腳步,她想着,我才剛回到中國,就被盯上了嗎?他已經知道我要住在這裏了嗎?

這時她已經被另一家中介哄騙着簽下了合同。中介見她是外國人,說給她特殊待遇,只有這套房子可以只繳納一個月的房租作為按金。這樣的話,她如果需要提前退房,只需要損失一個月租金。但後來Alice 才知道,這就是中國租房市場的常規,並沒有特殊的地方。

第二天,Alice 才回過神來,那個跟她搭話的男人可能只是另一個租房中介。

但當時,Alice 想不了那麼多。她12年之後第一次回到中國長住,腦海中出現的只有過去的幾年中屢屢見諸報端的新聞:外媒記者被中國驅逐,外國學者被中國指控是間諜,外國學者被中國制裁。這些指控最終都會導向一個結果:涉事者再也不能進入中國,再和中國境內的機構合作。

Alice 不想失去這個得來不易的訪學和做田野調查的機會,所以對一切都格外謹慎。她是新冠疫情後第一批回到中國的外國學者之一,還不知道如何跟2023年的中國相處——這個國家在過去幾年裏,對外部世界的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Alice 今年30多歲,是個文化人類學家。12年前,她在中國完成了博士論文的田野調查,後來她回到歐洲找到教職,在學術界安頓下來。

這兩年,Alice 終於確定了自己的下一個研究題目:中國的外國藝術品市場。要完成這個課題,她需要在中國進行大量訪談和實地探訪。但她需要一個合理的理由,能讓自己在中國待上幾個月,申請成為訪問學者就是一個可能的路徑。

一般來說,實地研究需要獲得來自學術機構的倫理許可,以及研究對象的同意。對於 Alice 這樣的歐洲學者來說,想去其他國家做調查,多數時候拿上護照,飛過去就是了。即使需要簽證和當地機構協助,大部分發達國家的要求也不復雜。如果想去訪學,那些世界知名的高校一般也有明確的指引。

但當研究地點變成中國,事情就麻煩了起來。

2024年2月7日,中國上海虹橋國際機場的入境人士。攝:Raul Ariano/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2月7日,中國上海虹橋國際機場的入境人士。攝:Raul Ariano/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12月起,中國陸續宣布對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等幾個發達國家免簽。對於其他國家,中國也簡化了簽證的申請手續。但在此之前,中國簽證幾乎是全世界最難申請的之一。除了新加坡和日本,沒有其他發達國家的公民可以免簽進入中國。旅遊簽證需要詳細的行程,最長可以停留60天。而學術交流的簽證,一般需要中國的單位開具邀請函。就算是探親簽證,最多也只能停留半年。

Alice 很難指望內地高校主動邀請她去訪學。她不是那種和中國官方有密切聯繫的學者,也不是在中國學界響亮的名字。最接近的一次,不過是一所中外合辦大學邀請她去講座,但聽衆也就十幾個。

在2023年,Alice 主動出擊,給中國各大高校發了一封又一封郵件,想看看有沒有人能接收她的訪學申請,以此先拿到3個月的停留簽證,再嘗試續簽。大多數郵件石沉大海,只有偶爾有一兩所大學會禮節性地回覆一句「抱歉」。她自己推斷,這或許是因為她的研究裏有敏感的地方。

她不得不反覆修改自己的研究大綱,隱去那些她認為的敏感詞。比如,對幾乎所有文藝作品的審查就不要提了。中國通過引進外國作品來促進文化交流,那就多講一些。對於Alice 和她的同僚們來說,中國的許多事情只能靠猜。比如,沒有回覆郵件的高校,是因為沒有人查郵箱,還是有意忽略掉了?拒絕她的高校,是因為她的大綱有問題嗎?還是單純懼怕邀請外國學者的繁瑣的步驟?最後,只有北京一所大學給了她一個半年的訪學機會,Alice 非常好奇,發出邀請函的這所學校,有沒有審查她的政治背景?

這些問題她得不到答案。但無論如何,在中國放棄動態清零政策一年之後,Alice 終於回到了北京。

你還會說中文嗎?

我和Alice 約在北京東直門一家熱氣騰騰的咖啡館裏見面,她告訴我,幾乎所有研究中國的學者,都對再次進入這個國家充滿顧慮。

這些年來,隨着中國在海外不斷提升影響力,中國和西方的意識型態衝突浮出了水面。因為貿易戰和科技競爭,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係也變得起伏不定。研究中國的學者們正面臨越來越多的無形限制。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