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Whatsnew

台灣公視「主題之夜」談戰爭議題,反戰學者發言引熱議|Whatsnew

今年3月下旬,四名學者發表一份《反戰聲明》,後續也引發網路論爭,形成反戰派與備戰派的線上辯論。

《公視主題之夜SHOW》於9月份推出一系列4集「戰爭系列」的公民論壇。圖:YouTube截圖

《公視主題之夜SHOW》於9月份推出一系列4集「戰爭系列」的公民論壇。圖:YouTube截圖

端傳媒實習記者江亮儒 記者黃奕瀠 許伯崧 即時組

刊登於 2023-10-04

#馮建三#反戰派#盧倩儀#公視#主題之夜#備戰派#郭力昕#傅大為#反戰聲明

自俄烏戰爭開打以來,台海情勢也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如何面對戰爭,則是台灣社會持續討論的議題。

今年3月下旬,政治大學教授馮建三、退休兼任教授郭力昕、中研院研究員盧倩儀與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傅大為等四名學者發表一份「和平、反軍火、要自主、重氣候」的《反戰聲明》,主張台灣應與美、中大國維持「等距關係」。後續也引發網路論爭,形成反戰派與備戰派的線上辯論。

《反戰聲明》引激辯

四名學者在《反戰聲明》中呼籲,台灣要自主並與大國維持友好等距關係,而國家預算用在民生社福與氣候減緩而非投入戰爭軍武。同時,四名學者提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為當然不可原諒,然而助長戰火的中程及遠程原因亦須深究」,並引用部分歐美人士指應當「質疑並譴責美國及北約在俄羅斯家門口高度挑釁的軍事擴張行為」。四名學者還批評過去美國的軍事擴張的行徑。

四名學者的聲明很快引來批評,許多人批評四名學者昧於現實、搞錯反戰的訴求對象。政大社會學教授黃厚銘就在臉書上批評,「中國近年來在全世界發動的一帶一路政策,以及在東亞的軍事擴張不也是經濟與軍事帝國主義的表現嗎?帝國主義一詞,不應該對共產國家止步。更何況,這些所謂的『共產國家』所施行的根本不是Marx的共產主義理想」且「和平絕非放棄抗爭,反戰當然也不應等同於放棄國防。」

隨後,四位學者及一些支持聲明的人士與反對聲明的人士在《上報》、《聯合報》、及《風傳媒》等台灣傳媒上發表多篇文章展開了激烈的辯論。發起人之一的學者傅大為,在歷經3月下旬後的一番網路論戰後,於4月發表《一封反反戰朋友的好意來信──反戰 vs. 反侵略的癥結問題》一文。

面對「反反戰」的質疑,傅大為首度在該文中「具體」指出實施反戰的三階段步驟,其中,在最終階段,傅大為認為「萬一中國軍隊在殲滅國軍後,竟然仍然不停手,開始屠殺台灣人民,那時我們反戰者也就該站出來,保家衛民。」

而聲明另一位發起人郭力昕亦則於5月受邀YouTube節目《范琪斐的美國時間》接受主持人范琪斐訪問,在節目中談到台灣應該在「有選擇的時候」不要挑釁中國。然而,節目播出後,郭力昕投書表示不滿,認為該節目將兩個小時的訪談剪到剩下半小時,讓他被「幾千位網友在留言區同聲恥笑或詆毀的『天真弱智、邏輯混亂、投降舔共』。」而遭指控的范琪斐也投書反駁,團隊已將編輯後的版本給郭力昕看,但「你播完才講,in my book,這叫馬後炮。」

郭力昕和傅大為的投書與訪談很快成為輿論焦點。有人批評「所以要等到台灣人民被屠殺,你們反戰四學者才要出來?」,也有人認為他們的想法太過天真不切實際。

此後,反戰與備戰的論戰漸趨在網路輿論場沈寂,僅偶爾伴隨反戰四學者的「新作」有零星交火。但隨後台灣公共電視節目《主題之夜 SHOW》(下稱主題之夜)製播「戰爭系列」單元,邀請反戰學者上節目對談,再度引發爭論。

兩方借紀錄片辯論

《公視主題之夜SHOW》於9月份推出一系列4集「戰爭系列」的公民論壇,邀請不同立場的學者專家和公民共同參與,針對戰爭態度交流討論。9月22日播出的主題為「如何跟獨裁者談判?可能嗎?你要確定欸!」主持人為Podcast《百靈果News》的凱莉及前台北市議員邱威傑(呱吉),與談人為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博士汪浩與《反戰聲明》發起人之一盧倩儀。

《公視主題之夜SHOW》播出「如果國家發生戰爭,我會怎麼辦?」為題的公民論壇。圖:YouTube截圖
《公視主題之夜SHOW》播出「如果國家發生戰爭,我會怎麼辦?」為題的公民論壇。圖:YouTube截圖

此集節目設計以紀錄片《總統、歐洲與戰爭》(A President, Europe and War)做前導,「能否和獨裁者談判」為問題意識,在紀錄片放映結束後進行對話。而該紀錄片呈現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另譯馬克宏)阻止俄國入侵烏克蘭中,與俄國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另譯普丁)談判的過程。

在映後對談中,盧倩儀批評民主國家有其弊病,以美國舉例認為只要戰爭的決策沒受到監督,「民主國家與獨裁國家沒有兩樣」。同時她還提及提及「安全困境」的概念說明,原意是為了加強防禦反倒造成其他國家將此視為威脅,可能導致更加緊張的局勢,甚至升級成直接衝突,「戰爭沒有贏家,不管是戰爭、挑釁,或備戰都沒發生是最好的。」

而對談的學者汪浩則認為外交斡旋缺乏可信的嚇阻力量,如馬克宏談判前能充分準備好對俄羅斯進行制裁的方案,提供烏克蘭足夠的武器自我防衛,普丁就不敢入侵烏克蘭,「與獨裁者談判必須要有實力,而實力建立在國防力量和同盟的基礎上。」

節目播出後,盧倩儀的觀點引發批評。「王立第二戰研所」成員、新北市議員林秉宥指出,節目上討論的不是觀點,而是在討論對有些人對事實的基本認識有多少障礙。他認為,反戰者的主張幾乎都不存在事實的基礎,跟找個在路邊自言自語的朋友對話一樣,搭不上線。此外,還有人批評盧倩儀不斷重申自己「不是兩岸議題的專家」,而因此不應該討論此議題。

面對輿論風波,「2023台灣反戰聲明工作小組」於9月25日透過臉書重申避戰聲明,強調與中國進行對談仍是必要:「我們不尋求軍備競爭,但仍同意國軍要有起碼、基本的防衛武力,但我們反對『不對稱』戰爭、城鎮戰、烏克蘭化台灣,造成大量人民死亡。」同時指出「台灣鐵杉民防」的貼文將「反戰」置換為「戰備」、「民防」的論調,是「反反戰」者常見說法,無法達到真正的和平。

公視節目製播方式也成輿論焦點

除了觀點本身,公視的節目設計與宣傳也成為輿論批評的對象。

由於盧倩儀在節目上的發言,如「若小國家旁邊有個大國,他還是個流氓時,該做的事情就是不要惹他」,被製作單位做成圖卡在社群媒體上轉傳,讓沒有收看節目的大眾也為之驚愕。許多觀眾不滿盧倩儀的主張,更不滿公視放任粗糙、沒有深度的反戰言論在具有公共性的頻道上播出,甚至進而質疑公共電視的存在與價值。

公視前總經理馮賢賢亦對節目設計提出批評,她認為「公視給了盧一個新的平台放送高見,卻沒能促成真正的對話或辯論,沒能讓觀眾有學習有收穫,熱鬧有餘卻白忙一場。可惜了。」

而至於盧倩儀本人則在9月30日投書媒體,抗議公視製作單位剪裁了她在節目中的表述。她指:「我的言論被公視審查、箝制了」,「這些亟需社會討論對話思辨的相關發言,全被公視大幅刪除。就影片選擇、題目設定、節目剪接邏輯以及整體呈現效果來看,與其說公視在促進對話倒不如說它在灌輸並強化教條(indoctrination)。」

對於爭論,節目企劃胡庭碩在個人臉書表示,邀請反戰學者的機緣,是想透過討論與獨裁者判前的準備、談判底線等議題,具體化反戰口中的和平。而安排播出紀錄片《總統、歐洲與戰爭》,希望讓更多台灣人認知到歐洲做決策背後的脈絡,在擁有此認知之餘,在台灣面臨關鍵時刻時做出不悔的選擇。

而爭論擴大後,胡庭碩隨後又於9月24日在臉書發文致歉,表示先前私自以個人角度詮釋盧倩儀說法,並期待在「節目上透過盧的現身,讓這一派的言論因此被檢證、被駁斥」的溝通方式並不恰當。

近年來公視接連引發多起輿論風暴,2021年公視製播的時代劇《茶金》,因劇情出現美方代表提出「4萬塊換1塊」的舊台幣換成新台幣的政策,遭國民政府代表反對,此設定因悖離史實遭致大量言論批判,指劇組「為國民黨洗白」。

2020年,公視新聞網臉書專頁的社群編輯,因僅摘錄了「結論先講」(一種讓讀者快速了解新聞內文的版面設計)中的部分文字,被指「美化新疆再教育營」,遭網友截圖指控為「中共大外宣」,後續更招致海量不滿意見投訴,質疑稱「是否遭透紅色資金滲透」、「為匪宣傳」。而後,公視為此則貼文公開聲明致歉。

此次的節目爭議亦繼續反映出,在地緣政治高度緊張和媒介環境快速變化的當下,公視團隊要實踐其「維護國民表達自由及知之權利,提高文化及教育水準,促進民主社會發展,增進公共福祉」的定位,也將面臨更多挑戰。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