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當「北方」和「南方」都成為歷史:習時代的中國政經地理變化

我們既見證了北方和南方的衰落,也目睹了「江浙滬模式」的膨脹擴張,而後者,可能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主導中國各類問題的走向。

2021年2月27日,北京,人們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觀看一塊由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月球表面採集的樣本。

2021年2月27日,北京,人們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觀看一塊由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月球表面採集的樣本。攝:VCG via Getty Images

李海

刊登於 2021-04-28

#中國南方#江浙滬#中國北方#李海#評論

2012年,深圳河兩側網民之間爆發過一場罵戰。罵戰源於港鐵上港人指責大陸游客飲食而引發的一次口角,並被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的「狗論」所引爆。「狗論」自然最成話題,但孔慶東的另一番言論也呼應了當時中國的「南北之爭」:他指責口角中的香港人會說普通話卻故意不說。語言、地方身份與「推廣普通話」議題,在十年前討論激烈。2010年,廣州爆發了一場保衞粵語運動,反對地方公營媒體中日益提高的普通話比例。7月25日,許多人集中在廣州江南西地鐵站口,舉標語呼喊口號,號召「保衞粵語」,「廣州人講廣州話」。地方語言和普通話之間的緊張關係達到了一個小高峰,

當時的互聯網動員中,除了各類保衞母語與保衞文化多樣性的說法,還有一種論述認為廣東話比普通話更為正統中華。一則廣為流傳的帖文稱廣東話是中原古音,而普通話是「胡化」漢語,暗示普通話是蒙元和滿清的產物。另一則廣傳的帖文則稱民國時代粵語「差一票就定為國語」。儘管恐怕經不起仔細推敲,但這些帖文在撐粵語運動中廣為流傳,以此認定粵語的正統屬性,反對「說普通話,做文明人」口號中帶有的隱藏論題——北方更文明,南方是落後邊陲。那也是自由派知識分子和南方媒體人的黃金時代。《南方都市報》曾經刊出過一篇文章,討論人們為什麼喜歡廣州,開篇第一句就是「離香港近,離北京遠」。在那時候,北京和北方被視為保守、落後,屬於過去;珠三角和廣東則被視為是開放、先進,屬於未來。

十年後,經歷了2019年「反修例運動」,香港和廣州,或說廣東,似已拉開距離。過去幾年,認識的不少廣州朋友都抱怨他們和親民主派的香港朋友之間的撕裂;與此同時,許多港人不理解他們的內地親友為何不反對那個廣東人曾經不喜歡的北方。當然,這也不過是曾經那個「南方中國」衰落的許多症狀之一。從2014年開始,珠江三角洲對大眾文化和中國經濟曾經深刻的影響力開始衰減。被視為偶像的香港資本家開始變成「四大家族」,粵語流行樂和影視逐漸變成一種懷舊,南方系媒體沉寂,香港模式也不再是上海北京熱衷的談資。

但「北方中國」勝利了嗎?恐怕也沒有。現代中國當然不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南北」之論之所以成立,端賴1980年代開始改革開放中的「道路」之爭與發展中的地區間差異。如今也許可以說,曾經對立的「南方」和「北方」,今天已經雙雙成為正在過去的歷史,再談論曾經的「南北」,也是失之千里了。就在過去十年,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經歷了巨大變化,在這變化中,我們既見證了「北方」和「南方」的衰落,也目睹了一種新模式的膨脹擴張,這個新模式源自中國東南,姑且稱之為一個「江浙滬模式中國」,它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主導各類問題的走向。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