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里約奧運

艾迪:港人的中國女排情結,會否步向式微?

8月6日晚中國女排在里約奧運首戰不敵荷蘭,很多香港網民嘲諷中國女排,這在過去是難以想像的。

刊登於 2016-08-09

#巴西#奧運#2016里約奧運

2016年7月10日,中國女排在泰國曼谷的世界女排大獎賽中向觀眾揮手。
2016年7月10日,中國女排在泰國曼谷的世界女排大獎賽中向觀眾揮手。

又到奧運,八月的這兩個星期勢必牽起體育熱潮,其中郎平領銜的中國女子排球隊(女排)是最受關注的隊伍之一。不少港人都有中國女排情意結,準時在奧運召喚出來,老老實實地守在電視前為其歡呼吶喊。然而近年中港關係複雜,單一香港認同急速上升,這種情意結恐怕會逐漸式微,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港人不再是那麼理所當然地支持中國女排。

在前途焦慮中為中國女排吶喊

港人自郎平時代開始關注中國女排,1980年代的中國女排是大陸人民津津樂道的集體回憶,亦深深扎根在很多香港市民心中,埋下女排情意結。

1983年,紅磡體育館(紅館)落成,緊隨而來的女排「超霸杯」把世界之巔的中國女排帶到香港觀眾面前,引起港人瘋狂。隨後一年的洛杉磯奧運會,更把這種情感推向高潮。

那是香港電視台第一次大規模轉播奧運賽事。決賽中美大戰的早晨,全城陷入瘋狂,的士司機都停下來去看電視,街上的電器店擠滿了人,公共屋邨的吶喊助威聲此起彼落。據當時的收視調查,大概有二百二十五萬港人收看了這場比賽。其時港人已把大陸人看成不同的成員類別(membership category),但這場「歷史的現場直播」令「有家無國」的港人同呼同吸,共同塑造出一種香港本土的集體民族認同感。

「我不會忘記,1984年的夏天,我們一班同學在屋邨逃過暑假溫習班,到同學家裏,但實情是圍在一起看女排決賽。當中國女排勝出,整個屋邨都迴響著自發的歡呼聲。我想,香港人在此之前,從沒有這樣認同過作為中國人的身份。」文化評論人李照興曾在專欄這樣回顧當年的經歷。

那個年頭,後文革時代的中國步入改革開放,漸漸走上國際舞台,首次參加奧運會就成績斐然。與此同時,中英談判如火如荼,香港人被排斥在外,無法「自決」前途,一度引起恐慌。此時女排展現的靈巧、沉實和拼勁,讓帶著希望和焦慮心情的香港人,突然召喚出一種無可名狀的愛國情感,客觀上大大增強了港人對北京政府的認同。

跨代遺傳──球評與電視效應

這份女排情意結自始埋在港人心中,更跨代遺傳到年輕一代。儘管1990年代中國女排經歷新老交替,有所滑落,但在失望與期望之間,香港球迷對中國女排還是比較寬容,大概更凸顯了香港人忠於中國女排的程度。很多沒有經歷女排黃金一代的港人,同樣為中國女排著迷,當中亦離不開電視效應。

「香港的免費電視台很少有頂級的體育賽事直播,當年基本只有 NBA 和每年一度的香港站女排比賽。那時又沒其他娛樂活動,週末 family day 全家人就圍著一起看電視。有一天下午,我無意看到有女排比賽,在旁述的推動下,發現女排的趣味,慢慢喜歡中國女排。」友人胡家晉是「八十後」,是看中國女排超過二十年的球迷,他的女排情意結「啟蒙」於小學時期聽到的那把聲情並茂的旁述聲音。

那把聲音,來自無人不識的雷 sir(雷禮義先生)。三十多年過去,今年里約奧運仍是他在大台(無綫電視)旁述女排比賽。「如果沒有雷 sir 的評述,很多人都未必有排球情意結。大家都是聽著他『講波』長大的。」胡家晉認為雷 sir 的粵語評述充滿激情,自成風格(比如自創了食「叉燒」(Chance,機會)等形象化的排球用語),讓不諳排球的普通人在濃烈的氣氛中學到排球的技術和戰術,享受排球的樂趣。

「眾所周知他偏幫中國女排,也非常熟悉中國女排的資料。小時候國族意識不強,經他『肉緊』(緊張)的旁述,自然對中國女排有親切感。當時中國女排只是二線,身體條件又『輸在起跑線』上,不及歐美球隊那麼高大,格外盼望她們創造奇跡。」胡家晉說。

即使1990年代女排低迷,仍有很多像胡家晉 一樣的香港球迷守在電視機前吶喊助威,好些球迷更不離不棄到機場接機、去紅館給女排打氣。

再國族化工程

這種情意結在回歸後(尤其是2003年後)伴隨著官方的「再國族化」的文化教育工程而有增無減。那些年港人的民族認同一度非常高漲,女排大獎賽的觀眾席就是愛國意識的展現場與角力場。

香港詩人呂永佳是俄羅斯女排球迷,他對我說,有一次他到「紅館」支持球隊,竟遭人罵為漢奸。「那是2006年的事。只是很奇怪為何中國女排落場時,香港會有一些人突然愛國。」這種「忽然愛國」大抵是那幾年很多港人的真實狀態。2003年「七一大遊行」後,中央加強對港介入的同時,大力宣揚中國軟實力。從中國第一個太空人楊利偉訪港,奧運金牌健兒來港表演, 到2008年北京奧運,媒體都推波助瀾,牽起「愛國熱」。女排比賽看台上的「漢奸論」,不過是愛國「非理性」一面的折射。

隨著京奧的落幕,香港人的民族認同回復到一個比較理性的狀態,呂永佳發現,「近幾年在紅館播起國歌的時候,香港人對國家的認同明顯減退。香港的球迷愈來愈懂得互相尊重。相信漢奸言論是會愈來愈少。」

從忽然愛國到愛國有罪

今年里約奧運中國女排重燃奪金希望,很多香港排球迷對中國女排的熱度有所上升。但排球迷外,卻是另一面景象。

近幾年本土主義崛起,中港矛盾層出不窮,港人不斷感到「政治中國」的壓迫,民調反映港人對「中國人」身份認同屢創新低,中國運動員對香港觀眾的吸引力自然急劇下降。網絡各種「反陸抗中」的言論紛紛湧現,連港人一向喜歡的中國女排也不例外。

過往在社交網站支持中國女排是可以「呃like」(騙讚)的事,現在支持中國女排卻可能「政治不正確」。8月6日晚中國女排在里約奧運首戰不敵荷蘭,網絡民意(相關新聞的留言評論)就看到很多香港網民「有請小鳳姐」(香港網民看見不幸事情而覺得值得慶祝的潮流用語,帶有幸災落禍的意味),嘲諷中國女排,這在過去是難以想像的。

這種情緒夾雜著對過往香港社會(尤其是電視媒體)盲目支持中國隊的反感。香港人漸漸懂得,媒體借「體育中國」悉心培植民族主義,是「惡毒」的國民教育。於是這屆奧運港人開始抨擊無綫電視體育主持(如雷sir)太過偏幫中國隊,看不到其他隊伍的優劣,又不太尊重其他國家的運動員。

另一方面,對很多港人來說,中國女排甚至其他中國運動員如今只是一個代表「天朝中國」的符號。而在網絡世界的邏輯裡,本土是潮流,任何「中國符號」和中國民族認同(無論是文化、政治還是體育(女排))都可被標籤為「大中華膠」,成為老土、守舊的標誌,必須除之而後快。無論是飽受爭議的的孫楊,還是形象正面的中國女排,都難逃被香港網民奚落的命運。與此相對的是,今屆港人對本土運動員的關注前所未見。無論勝敗,他們都會獲得港人的一片讚揚。8月8日晚,無綫電視把香港乒乓球手李皓晴的直播讓位予中國女排,又在網上引起一番爭議。在有限的直播時段內,遲鈍的電視媒體若是在「本土」與「中國」間站錯邊,隨時就成為眾矢之的。

把政治與體育拉開一點距離

體育從來都與身份與政治糾纏不分。以中國女排為代表的「國家隊」曾經是宣揚大中華民族主義的好載體,令港人非常受落。今日中國民族主義仍然高漲,甚至超越以往,但諷刺的是,昔日這套宣傳方法不單已對港人失效,國家隊更成為港人抗衡國族主義的攻擊對象。

不管怎樣,中國女排姑娘和其他運動員大多都只是民族主義對壘下的無辜靶子,她們的技藝、努力與真情,還是值得尊敬的。大概對「本土」與「愛國」都留點距離,我們才容納到欣賞的空間。

「把運動和政治分開是好的。」呂永佳最後跟我這樣說。在現在的時勢,這個美好的期許可能嗎?

(艾迪,自由撰稿人,關注中港議題)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