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習慣專注拍攝他們表情。因為我覺得拍攝政治,表情就是一切。
  • 撰文:難分
  • 攝影:Alex Wong
  • 2024-11-10
Alex Wong 攝:林振東/端傳媒

四年一度的美國總統大選,是華盛頓記者最忙碌的時刻。來自香港的 Getty Images 攝影記者黃俊偉(Alex Wong)也不例外,從年初至今他已在飯店住了100個晚上。今年58歲的他,回望30年前離開香港的決定,他說:「我不想自己做井底之蛙。我想見識外面世界,東方和西方社會的不同。」

由1995年踏進美國,1999年開始當駐白宮攝影記者,至今經歷五任總統。現在,Alex 平均每六星期進入白宮工作一周,他帶著三部相機,四、五支鏡頭,大多數時候在白宮待命。他笑道:「我是一個專業的侍者(professional waiter)。」

  • 2013年4月25日,德州達拉斯,美國總統奧巴馬、前總統喬治布殊、克林頓、老布殊和卡特(Jimmy Carter)出席小布殊總統圖書館的開幕典禮。圖書館位在南方衛理公會大學校園,收藏7000萬頁紙本、43000份文件、2億封電郵及400萬張照片,從5月起開放給公眾參觀。這是國家檔案及記錄管理系統建立的第13所總統圖書館。

老布殊

Alex 最初進入白宮是克林頓時代的尾聲,但他對許多人說過的故事,卻是關於前總統老布殊。「2013年小布殊總統圖書館開幕。那天在世的前任總統都出席,卡特、克林頓、老布殊、小布殊也有到場。老布殊坐著輪椅,畢竟他年紀大了,做起事來有些吃力。他旁邊是太太芭芭拉,另一邊是兒子小布殊。我在前台和觀眾席中間等待拍攝。」

「那天天氣很熱,活動時間很長。老布殊口渴了,艱難地拿起水瓶扭開瓶蓋。然後,他首先把水瓶遞給太太喝了一口,他再遞給兒子喝一口,最後自己才喝。看到這個畫面我很深感受,非常感動。但我用照片無法表現到這個故事。」

老一輩攝影記者對老布殊為人讚口不絕,他疼愛攝影記者,戲稱他們為 photodogs,因為會跟隨自己到處走,也會花時間與攝影記者聚會、燒烤、玩擲馬蹄鐵遊戲。「有次老布殊戴棒球帽,攝影師好意提醒他,帽裡招牌掉了下來,他刻意把招牌拉得更低,不在乎別人看法。小布殊時代,老布殊到白宮探望兒子,也會特地與攝影師打招呼。不是每位總統也會這樣做。」

  • 1:2006年3月19日,美國總統喬治布殊從大衛營返回白宮,他就伊拉克戰爭發言後,向記者揮手。
    2:1999年4月8日,華盛頓舊行政辦公大樓,美國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與中國總理朱鎔基舉行聯合記者會,完結時朱合掌致意。這是13年來首位中國總理到訪美國。
    3:2020年4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出席白宮新冠疫情特別工作組的每天簡報會。疫情大流行讓美國能源需求大減,儲存量接近飽和,油價下跌至零元以下。
    4:2014年1月2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橢圓形辦公室草議國情咨文。奧巴馬將於翌天晚上,在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全國講話。
    5:2008年9月28日,美國總統喬治布殊就金融救助法案發表聲明後,返回橢圓形辦公室。眾議員即將就 7000 億美元救助法案進行投票,以防止國家陷入金融危機。
    6:2004年4月22日,國會山莊,「帶孩子上班日」活動,特拉華州民主黨參議員拜登,與他10歲的孫女Naomi合影。

歷任總統

克林頓接下來的小布殊稱自己為「重生的基督徒」(Born-again christian),是個虔誠教徒。奧巴馬則常真情流露,他與妻女關係親密,每次同行必定會牽手或摟肩。特朗普天生愛表演,在某些場合會給予攝影記者更多採訪准許,平常只許拍攝兩三分鐘的重要會議,Alex 試過竟可拍足一小時。而且,他表情動作較為豐富,不怕讓傳媒拍下,例如他緊抱國旗的照片,便引起熱議。

「有些攝影師會用獨特的構圖和角度,但被攝者表情沒那麼明顯,相反我習慣專注拍攝他們表情。因為我覺得拍攝政治,表情就是一切。」Alex 說,工作時他盡量持平抽離,「你看到甚麼便是甚麼」,讓觀眾自行理解照片的意思。

  • 1:2007年4月25日,白宮玫瑰園,美國總統喬治布殊(左二)與第一夫人勞拉(右)與 Kankouran 西非舞蹈團的舞蹈總監 Assane Konte (左三) 及音樂總監 Medoune Yacine Dame Gueye 起舞,宣揚「瘧疾意識日」。布殊宣布了一系列措施打擊瘧疾。
    2:2016年7月21日,俄亥俄州,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在全國代表大會作出反應。他身旁分別是副總統候選人彭斯(右二),兒子 Barron (左二)及 妻子梅拉尼婭(左)。特朗普得到足夠票數,取得共和黨提名競選總統。
    3:2021年11月15日,白宮羅斯福廳,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舉行視像會議,討論雙邊議題。
    4:2014年4月21日,白宮南草坪,年度復活節滾彩蛋活動,美國總統奧巴馬和第一夫人米歇爾看見孩子玩耍大笑起來。

攝其不備

Alex 會捕捉政治人物卸下心防的瞬間,政治人物始終善於表演,「表演不一定是負面,他們需要發放一個訊息出去。在甚麼場地、燈光、背景,講甚麼或做甚麼,全部都有原因,並不是隨機的。」

「一些精心策劃的場景都很沉悶,攝影師如何在有限時間及走動空間,捕捉到能夠說出故事的瞬間,那不一定是政治人物原本想要發出的訊息。」他說有時拍照未必意識到那個瞬間的意義,但在編輯照片時再看一次就會看到,感受會有所不同。

上司也鼓勵他們拍出不同的照片,不會因為錯過一個時刻而大興問罪之師。

  • 2012年5月1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右),在頒發榮譽勳章給越戰英雄美軍薩波(Leslie H. Sabo Jr.)後,擁抱他的遺孀露絲(Rose Mary Sabo-Brown)。薩波在越戰期間在柬埔寨擔任步槍手,因他於1970年5月10日的英雄行徑,而獲頒最高榮譽的勳章。
  • 2017年1月20日,國立建築博物館,「向軍人致敬」總統就職舞會,美國總統特朗普與第一夫人梅拉尼婭(Melania)在台上親吻。特朗普在這天宣誓就任第45屆美國總統。
  • 2009年9月17日,國會山莊,美國國務卿希拉莉克林頓(Hillary Clinton)在與紐約民主黨參議員舒默(Charles Schumer)與德州共和黨參議員康寧(John Cornyn)會面,討論美國難民計劃後見傳媒。
  • 2010年3月3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左)與法國總統薩科齊(右)在橢圓形辦公室會面後,來到白宮東廳,跑上講台舉行聯合記者會。
  • 2021年5月13日,美國總統拜登與副總統賀錦麗,就新冠疫情應變及疫苗計劃發表演講後離開白宮玫瑰園。美國疾控中心宣布,這天起接種了充足疫苗人士在大部分場合不需要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

空軍一號

白宮有各式各樣的採訪團,Alex 說:「例如空軍一號採訪團(Air Force One pool)有13人,包括4位靜態攝影記者、電視台攝影師、收音員、監製、電台記者和數名文字記者。」

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和《紐約時報》4 間機構的攝影記者,會長期跟隨總統拍攝,Getty Images 不在採訪團內。Alex 解釋:「要登上空軍一號,每年成本最少要100萬美元,政府會向新聞機構,收取頭等機票和食物費用,以每程計算,否則會有利益衝突。」

「平時我們不常跟隨副總統採訪,這時候全時間跟著賀錦麗。」競選期間,公司會安排記者採訪兩位候選人,民主黨與共和黨的代表大會,Alex 都有拍攝。「選舉年我們到處出差,今年一月份起到現在,我已住了100晚酒店。」

攝影啄序

「白宮有很多規矩,甚麼都有 pecking order,你不能亂。」Alex 指,香港空間較窄小,攝影記者習慣爭取有利位置,肢體接觸時有發生,大家司空見慣,不會放在心上。「初到美國,大家未認識自己,站太近或碰到其他攝影師,太進取的話,他們會有意見。」

「你到白宮工作,他們有套先後順序,美聯社行先,路透社第二,法新社第三、《紐約時報》第四,後者不能超越前者,美聯社攝影師永遠是第一位走進橢圓形辦公室。」這就如自然世界的啄序,根據歷史傳統和媒體影響力排序。

有次他連跑帶行衝到前方拍攝,惹得一位順序排於他前面的攝影師生氣,一手抽起他衣領。這屬於白宮內的採訪團(In-house pool),在以上幾間機構以後,再到白宮獨立靜態攝影師團、《華盛頓郵報》,最後才到 Getty images,「我們是第七個,是最後一個。」

「拍攝現場我很謹慎,起初會爭位,但我會退後一步,注意別人怎樣工作,讓自己適應。」

  • Alex 拍攝全美拼字比賽多年,這曾是他喜歡的拍攝工作之一。不論是勝出、落敗,他認為每一位參加者前途無限,他從孩子身上看到純真和希望。

權力與童真

Alex 坦言,對政治沒有太大好感,他卻對小孩身上童真感受特別深,「你知道嗎?我在華盛頓最喜愛的工作,不是政治,而是全美拼字比賽(National Spelling Bee)。」

「每年華盛頓有個拼字比賽,參賽孩子最大不過15歲,認識英文字彙比我多百倍千倍,會拼的字我連見也沒見過。每年300個參賽者,大多都是令人眼前一亮的聰明孩子。他們拼錯字出局時,我也會看得心痛起來,這個比賽很令我感動。」跟平常工作接觸的政治人物有很大差異。

米歇爾奧巴馬發起白宮菜園計劃,在南草坪開闢一片菜田,種植農作物,供白宮廚房和國宴時使用,提倡健康生活和飲食方式。每年她會邀請華盛頓附近的小學生來幫忙,大部分是少數族裔小孩,每次見面,第一夫人首先跟孩子們群體擁抱,「她很平易近人,我從沒見過第一夫人這麼愛跟孩子擁抱,孩子們也很開心。」他很喜歡拍攝這種自然流露的畫面。

如今,Alex 在美國建立了自己家庭,是兩位孩子的父親。也許是這樣,他對於小孩與真性情的畫面特別觸動,拍攝時格外投入。看著小孩漸漸長大成人,回想當年走過的路,30年前香港生活已經湮遠。

  • 2012年3月26日,第一夫人米歇爾,在第四屆的「白宮菜園計劃」與孩子談話。來自全國的小學生,在這每年一度的活動裡,與米歇爾一起種植農作物。

負笈國外

1988年 Alex 開始任職攝影記者,先後供職於香港《英文虎報》、《新報》、《香港聯合報》及《壹週刊》。工餘時間一直進修,沙田工業學院、大一藝術設計學院、理工學院都讀過,「我想讀書。讀了這麼多年沒有一個學位,覺得遺憾。」

就在29歲那年,他決心到外國留學,首先來到美國紐約 School of Visual Art 。由於亞洲金融危機,學校開設亞裔學生計劃,讓未能負擔高昂學費,達到 TOEFL 分數高水平的同學就讀。Alex 幾乎是年紀最大的學生,班上還有許多台灣、日本和韓國同學。

這間設計學校較注重商業攝影,後來老師推薦他到紐約 Empire State College,主修攝影。這裡較多年紀相若的在職人仕。教授向他建議,攝影可以很廣泛,不要把學習只歸類在新聞攝影上,他學到其他範疇知識,亦可以應用於紀實攝影和編採工作上。

  • 2024年7月24日,華盛頓國會山莊附近,參與者在支持巴勒斯坦示威中焚燒旗幟及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玩偶,抗議以軍在加沙的軍事行動,以及內塔尼亞胡到訪美國。

文化衝撃

Alex 非常喜歡美國生活,「這裡自由自在,美國很大,東岸和西岸,北邊和南邊文化很不一樣。不像香港那麼細小,這是我離開的原因。」最初他只是純綷渴望到外國學習攝影,拿取駕照開車四處去看看。至於能不能找到工作,留低生活,並沒有長遠計劃,「幸運就留下來,若不能留下也沒關係。」

初到異地,有晚外出吃飯,「在一家唐人餐館,吃完我放下 $3.5 美元離開,待應從餐廳追出來向我拿『花利』,我完全搞不懂是甚麼。」後來才知道這是美國的小費文化。

「我最初英文真的不好,別人說的俚語我聽不懂。試過有次進入白宮,一位認識的特勤問我 what’s up?我也不懂怎樣回答,現在我知道都是一句說話,當時想太多了。」他表示英文始終不是自己最熟悉的語言,東方遇上西方文化有種衝撃。有時候與人碰面,用英文問人吃飯了嗎?在美國根本不會有人這樣問。但 Alex 是適應力強的人,慢慢就習慣了。

  • 2021年12月2日,在年度聖誕樹亮燈儀式前,一群雀鳥飛越白宮。這年白宮在亮燈儀式前,種了一棵新的白杉樹。

模範少數

「我還是經常忘記自己的樣子是華人,因為已經融入了就不會記得自己的不同。這麼多年,我一直抱住警剔的心,做事不要鬼崇,不要被誤會。移民絕對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達到一般美國人的成就。」

他認為勤奮刻苦最重要,笑言:「亞洲人嘛,我們就是模範少數民族,你們有聽過這說法嗎?亞洲人只低頭做事,不出聲,不投票,不過問政治。」

  • 2003年3月16日,華盛頓林肯紀念堂,來自波士頓的Callie Gates(左)及明尼阿波利斯的Amelia Rutter (右)在反戰燭光晚會中唱歌。美國總統喬治布殊與英國首相貝理雅及西班牙首相阿斯納爾,於有關伊拉克的峰會上會面,反戰示威者燃點燭光,反對美國可能入侵伊拉克。

網絡通訊社

完成四年學業後,他像許多國際學生一樣尋找實習機會。剛好加入了位於華盛頓的小型新聞通訊社 Newsmakers, 最初,Alex 坐在辦公室當圖片編輯(Desk Editor)接收照片。

Newsmakers 是全美國首間網上新聞圖片通訊社,那時候這種想法新穎,有別於傳統通訊社用電話線傳相。客戶需要一張照片,要用電話跟通訊社銷售人員聯絡。現在只要連接網絡輸入關鍵字,就可即時搜尋、預覽和下載照片,對講求時效性的新聞工作來說,省卻不少時間。

這間公司後來跟通訊社 Getty Images 合併,他順利成為全球第一批被聘請的全職新聞攝影師,是該公司資歷最久的攝影師之一。Getty Images 依靠科技優勢,在老派通訊社林立的市場環境中迅速冒起,成為當今主流、為人熟知、具公信力的通訊社。

  • 2023年12月21日,乘客抵達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美國汽車協會估計,這年旅遊旺季會是2000年起第二個最暢旺的假期。

慶幸與幸運

1995年赴美,Alex 在 Getty Images 工作超過25年,早期遇上網絡媒體泡沬化,許多本地報紙倒閉,攝影部裁員,「攝影行業失去了超過一半職位,我經歷了那個年代,許多攝影師轉行,我若不是加入通訊社,我或許已離開了。」

「我只可說,我是幸運的。當年我的相片是不行的,現在也不見得很好,但一定比從前進步。」能夠進入美國主流新聞界,成為走進白宮的香港攝影師,他謙稱一切只是機緣巧合。他表示:「我拍攝政治是誤打誤撞的,因為當年有機會華盛頓實習,最初對美國政治甚麼都不懂,連有多少個參議員、眾議員都不知道。」半生以攝影為業,見識過這世界權力核心的人與事,他心裡仍覺感恩。

  • 2001年9月11日,維吉尼亞,一架飛機衝向五角大樓西南邊E環後,建築物爆炸及冒起濃煙。
  • 2021年1月7日,從美國國會山莊,遭到破壞的玻璃窗,看向美國最高法院。特朗普支持者衝入國會山莊,一度讓國會暫停確認通過總統當選人拜登和賀錦麗的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的程序。

兩個遺憾

2001年9月11日,成為全職攝影師初兩年,Alex 便遇上 911事件:「那刻我正在放產假,我兒子剛出生3個星期,放假時我沒注意新聞,公司找了很久才找到我,我沒拍到甚麼。」因為身處華盛頓,他趕到五角大廈,拍攝航機衝向大樓後,冒起濃煙的畫面。

這對新聞攝影師來說有點遺憾,他說:「這不是第一次,2021年1月6日,特朗普慫恿支持者衝入國會,我也剛好不在華盛頓,在喬治亞州完成工作回來,沒有機會參與拍攝。」第二天趕回來,透過國會內被示威者破壞的玻璃窗戶,拍攝不遠處的美國最高法院。

  • 2009年1月20日,第44屆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就職典禮前, 前來參與的民眾擠滿了華盛頓國家廣場。奧巴馬將成為美國史上首位非裔總統。

退與不退

相比起影像,Alex更喜歡人文的東西,「我是個很喜歡感受的人,攝影師都喜歡旅行,感受世界的不同。我享受這種思考過程,這是作為攝影記者需要的,思考令你看到的東西很不一樣。」

「我還想體驗這個世界,這想法還在初步的階段,我不想等到70歲才做想做的事情,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事情想去嘗試,或找個有興趣的議題,看之餘做個故事。」Alex 提到,今年起他由靜態照片轉成拍攝動態影片。有超過85% 工作時間拍影片,只有15%拍攝靜態照片,他樂於接受這新的挑戰。

1月份的華盛頓特區正值寒冬,四年一度的總統就職典禮是由正午12時開始舉行,Alex 凌晨4時就要前往會場準備,他需要爬上高台,將器材經由滑輪吊上去,他還記得奧巴馬第二任就職典禮當天沒有太陽,之前還下了一場大雪,氣溫只有零下負8度,冷得要命。

一切就緒,他拿起相機,與聚集國會山莊的民眾,再次一同見證,美國的歷史性時刻。

  • 2002年4月9日,剛從康涅狄格州回到白宮的美國總統喬治布殊(George W. Bush),試圖抱起第一小狗巴尼(Barney)。
  • 2009年4月14日,白宮南草坪,美國總統奧巴馬(右)、第一夫人米歇爾(左)與女兒瑪莉亞(左二)及薩莎(左三),向白宮記者團介紹他們第一狗犬阿博(Bo)。這隻六個月大的葡萄牙水犬小狗,是麻省民主黨參議員泰德甘迺迪的禮物。這個品種適合如瑪莉亞一般,患有敏感症的孩子飼養。
  • 2017年6月27日,白宮橢圓型辦公室,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愛爾蘭總理瓦拉德卡(Leo Varadkar )通電話,祝賀對方成為愛爾蘭新領袖。
  • 2015年6月30日,白宮南草坪,美國總統奧巴馬、第一夫人米歇爾與一群女童軍,參與首次白宮露營日的營火歌唱會。這是第一夫人提出「我們動起來!」( Let’s Move)戶外計劃的一部分。
  • 2021年5月7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東廳談及最新就業數字。美國於4月份新增了266,000份新職位,比起預期的100萬個職位為低。
  • 2022年6月22日,華盛頓美利堅大學,美國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條通過50周年體育活動上,副總統賀錦麗與學生打籃球。
  • 2020年3月20日,白宮新聞發佈會,美國總統特朗普與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記者 Peter Alexander,因最新疫情發展進行辯論。隨著死亡人數不斷上升,將來可期的經濟動蕩,參議院正制定1兆美元經濟援助法案來應對疫情。
  • 2021年2月12日,美國總統拜登離開橢圓形辦公室,準備於白宮南草坪登上海軍陸戰隊一號直昇機,前往大衛營休假。
文字 難分
攝影 Alex Wong
策劃 林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