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Opinion
-
Your Opinion
在六百餘條評論中,我們試圖釐清《還願》的五點爭議
「我懷抱我最大的善意去理解這次的悲劇,無奈,這是一個錯誤的時代,興許,這個時代的我們,真的沒辦法真正坐下來,玩遊戲,看電影,聊音樂。」
-
Your Opinion
來端必看評論區:「金馬」風波中我們在爭論什麼?
「一邊對於政治話題避之唯恐不及,卻又不得不做集體表態的尷尬扭捏。另一邊,導演多年社會運動的積極參與和對話所集結出個人身份認同的公開宣示,卻意外點燃兩岸最敏感的統獨之爭。」
-
Your Opinion
媒體人、淘寶店主、畢業生、普通網民......自由如何被閹割?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做着幻夢,又不知道有多少人從這可怖的幻夢中尖叫着醒來。這個國家的人心在逐漸沉下去,而上位者還泡在人血裏不斷上浮。」
-
Your Opinion
六四創口拼圖:沉默、冷感與不被允許擁有的記憶
「我們一直處在後八九時代,無論你對這個事情如何不在意,你都生活在它的影響下。」
-
Your Opinion
對辯:影視劇中展示「懷念」日治是否合情合理?
「台灣人與日本是一種『殖民-被殖民』的互動,而中國人與日本是一種『侵略-被侵略』的互動關係,正是兩種不同的互動關係造就了不同的歷史經驗及情緒。」
-
Your Opinion
十年今日:「我才發現倖存的倖,一直是僥倖的倖。」
災難裂口中心的奔逃、痛苦與冷漠,被渲染的情緒,虛假的民族自豪感......他們經歷了怎樣的十年今日?
-
Your Opinion
母語爭議:「你的母語是否粵語」——這問題真那麼無聊嗎?
「母語是自然形成的,普通話是權力規定的。對本地人來說是母語,對外地人來說就是方言。」
-
Your Opinion
爭論:當我們在談論台灣未來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我覺得從情感上來說我只想講,希望很多年後大家就算不可以做一家人,還可以做好朋友。」
-
Your Opinion
「區塊鏈」是蓄勢待發的未來鑰匙,還是徒有其名的眼前泡沫?
「區塊鏈或者比特幣最大的價值不在於其本身的實際應用,而在於爲人們提供了一種對未來的想象和實現途徑的思路。」
-
Your Opinion
當用戶數據成為資源,隱私是我們在信息角弈中必須付出的代價嗎?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這之前利用體制把大數據透明公開,等到他們真的鋪開使用的時候我們就無力迴天了。」
-
Your Opinion
曝光違法過路者可以根治問題嗎?闖紅燈是行人不守法,還是「紅燈」待改進?
「文明的進步需要改進的是規則而不是手段。」
-
Your Opinion
讀者辯論:「女生節」是父權壓迫還是校園文化?
「在我看來,女權一直在談的是『選擇權』的問題。民主選票是選擇權,可不可以墮貽是選擇權,嫁不嫁人也是選擇權。如果貨架上只有一種商品,所謂「有得選」是什麼意思?」
-
Your Opinion
作爲官方盛會的央視春晚,爲何一次又一次捲入「歧視」風波?
「『歧視』針對的是某個群體,但歧視的受害者卻是活生生的、差異的個人。」
-
Your Opinion
打駡責罰的教育方式,會給下一代留下怎樣的印記?
「他出去後,我收起那個漂亮的娃娃,她有金色的中長捲髮,黑色的短洋裝,但是她的身體斷成兩截,我試著用膠帶把她纏起來,裝進專門放秘密的小鐵盒裡,沒有丟掉她,但是不敢在爸媽面前拿出來玩,舅舅的溫柔跟爸爸暴烈同時是那個娃娃給我印象。」
-
Your Opinion
人體試驗的嚴苛監管,是因噎廢食,還是保護「不加害」原則?
「科技發展很多時候與法規監管會有矛盾,特別是在『敏感』的行業。」
-
Your Opinion
瑞士禁止活煮龍蝦,是人類的矯揉造作,還是對生物尊重的共情?
「人類的權利都是人類自己爭取的,而動物的權利卻只能依靠人類的施予。」
-
Your Opinion
口述、歷史書、歷史課,三者中分別藏着怎樣的文革樣貌?
「批鬥完,他們直接把外婆的屍體扔到附近的荒郊野嶺,任狼、狗把外婆的屍體吃掉。」
-
Your Opinion
讚讚或嬲嬲,社交媒體是科技的禮物,還是潛在的野獸?
「不論有沒有社交媒體,有些人都依然吃喝玩樂,對公共話題自動屏蔽。」
-
中國北方煤改氣風波:藍天與溫暖為何成了對立面?
「本來應該是政府和民間協作解決,靠市場的力量逐步改善問題。現在變成命令與服從解決問題。」
-
Your Opinion
「北京切除」引眾議,你所在的城市是否也排外?
從相關政策到生活融入,遷徙的成本有多高?
-
Your Opinion
「不要做北京的孩子」——為何保護孩子與分辨真相同樣難?
「《熔爐》如果不經《聚焦》,並令《聚焦》的結果得到制度性的結果,那不僅會讓更多《熔爐》隱藏,那往後人們很容易出於自保心理陷於對從業者的無盡懷疑。」
-
Your Opinion
江歌案的輿論風暴,是網絡暴力還是民意正義?
「法理尚且有效益主義和義務論的爭論,道德審判是否符合道義,自然難以定論。」
-
未成年媽媽是法律與性教育的缺失,還是個體選擇自由?
「生理上顯然不正確。社會角度上极難界定。 自由和保守的那條分界線一直不定地移動著。」
-
Your Opinion
電擊、軍訓、虐打、國學,哪一樣可以「拯救問題少年」?
「抑鬱症、同性戀、不婚不育等等,只要不符合那些父母的價值觀的人都可以被送進去。既然是一個產品,沒有達到預期標準,自然要被送去『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