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x 華爾街日報
-
馬斯克試圖再次引導AI發展方向
至少10年來,馬斯克試圖引導AI發展,但他的競爭對手和曾經的合作夥伴技高一籌。在OpenAI取得成功後,他現在倍加努力。
-
科技大佬押注核聚變,誰能尋得「能源聖杯」?
包括貝佐斯和比爾·蓋茲在內的科技公司創始人和億萬富翁都夢想利用為太陽和恆星提供能量的聚變過程,來產生幾乎取之不盡的能量。
-
中國打造資訊「黑匣」,對外收緊數據庫訪問渠道
中共政府正在打造資訊「黑匣」,這令全球企業和投資者感到不安,他們已經在艱難應對與在華投資相關的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的情況。
-
通脹為何如此頑固?也許是企業逐利推波助瀾
事實證明,通貨膨脹比兩年前物價開始飆升時央行所預計的更加頑固。現在,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他們知道了這一現象的原因。
-
比特幣失去一個高價值光環——匿名性
藉助區塊鏈追蹤技術已經可以鎖定加密貨幣案件中的罪犯。美國聯邦機構現在不僅能實施抓捕,還能追回贓款。
-
當蘋果公司拋出合作橄欖枝,「那就是死亡之吻」
多家第三方應用公司表示,蘋果公司以尋求合作之名拋出橄欖枝,但最終卻抄襲它們的創意,並在蘋果產品中加入了類似的功能。
-
郭文貴詐騙案:追隨者講述如何被吸引入局
中國流亡商人郭文貴被指控牽頭策劃了一個騙局,一些追隨者稱正協助聯邦政府調查,也在思考是如何被郭文貴矇騙的。
-
中國試圖書寫抗疫史,重塑國人疫情記憶
在宣布抗擊疫情勝利兩個月後,中國政府試圖塑造人對疫情記憶,不公開相關數據,查禁不認同政府抗疫功績的人。
-
取道巴拿馬前往美國的移民猛增,上千名中國人艱難穿越叢林
為了前往美國,從海地、厄瓜多爾甚至中國逃出來的人,紛紛踏上了這趟險象環生的旅程。
-
埃文·格什科維奇——熱愛俄羅斯,卻在俄被拘的《華爾街日報》記者
他的父母逃離蘇聯,定居美國後生了他,而他懷著一腔熱忱回到俄羅斯,並把莫斯科當作自己的第二個家。
-
不止瑞信,瑞士本身也面臨一場危機
瑞信的危機威脅到瑞士的經濟模式和國家形象,這些都建立在保護世界財富的基礎之上。
-
美國尚未做好迎接大國衝突時代的準備
美國軍方自2018年以來已經轉而重點關注中國和俄羅斯,但在生產武器和制定新的戰爭方略方面仍面臨挑戰。
-
中俄宣揚關係「無上限」,但邊境貿易是另外一番景象
中俄領導人會晤展現兩國的「無上限」夥伴關係。但邊境城市的情況顯示出一些分歧令這種關係面臨挑戰。
-
旋風式拯救瑞信後,瑞銀將受何影響?
瑞銀與瑞信的合併可能需要耗費數年精力才能完成,但一位投資者認為這是一樁千載難逢的好交易。
-
郭文貴的流亡之路:從中國政府眼中釘到班農密友,再到欺詐嫌犯
中國商人郭文貴於周三被捕,他被控策劃10億美元欺詐案。他因大爆中國政府腐敗行為受關注,後來他與特朗普親信創辦媒體公司。
-
中國互聯網大佬缺席「兩會」,晶片和AI高管取而代之
在「兩會」會議上,騰訊、百度等一些互聯網企業高管未能與會,取而代之的是AI和半導體領域的專家等。
-
比特幣的未來繫於一小撮神秘程式員
一小撮擁有比特幣基礎軟體修改權限的開發人員正扮演著一種非正統的角色,且行蹤莫測。他們曾阻止過一場比特幣災難。
-
中國被拘抗議者親友的兩難:發聲還是沉默?
毫無準備的「白紙運動」抗議者在反對動態清零政策後被拘,想要解救他們的親友同樣毫無經驗,難以決定是否公開發聲。
-
歐洲的下一個能源考驗:擺脫對中國太陽能板的依賴
隨著歐洲結束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其希望到2030年太陽能成為主要電力來源。一個挑戰是,如何在不對中國能源依賴下實現。
-
印度首富阿達尼千億身家的締造與腰斬
印度商人阿達尼通過與政府密切合作打造了自己的商業帝國;但如今,一家美國做空機構令他的帝國深陷危機。
-
農地交易成為美中關係引爆點
北達科他州大福克斯市市長表示,將阻止阜豐集團美國分公司發展當地玉米加工廠項目,因先前美國空軍官員宣稱該項目構成安全風險。
-
在中國,年輕女性意外成為新一代反抗的標誌
新一代缺乏經驗的抗爭者在反對嚴格防疫政策的示威後被捕。這些年輕女性出於對當局對自由和婦女權利的壓制而奮起抗議。
-
厭倦國內生活,一些中國富人在日本找到港灣
日本房地產經紀人及華人社群的人士稱,中國人移居日本的興趣正在上升。
-
中國防疫急轉彎後亂象頻出,「放開派」在社交媒體遭攻擊
在中國感染病例激增之際,那些在抗議活動中呼籲重新開放的人顯然成了被攻擊的對象,而下令進行政策調整的高層官員基本未受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