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x SHKS
-
端X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彭麗君:民眾的「現身」——香港如何在帝國博弈間尋找城市自主
這本書的焦點雖然是雨傘運動,但書中提出關於香港的問題,不但沒有過期,背後的困局與引申的對峙卻越來越難以拆解。
-
端X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孫耀東、黃妙賢、陳俊豪: 港府真的了解公眾對 LGBT+ 權利的態度嗎?
港府所採用的說法,似乎沒有任何實證基礎。
-
端 x 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鄺英豪、黃以恆:香港與澳門,管治聯盟的變與不變
雖然兩個特區的「吸納」政策相近,但是基於港澳經濟發展次序,帶來的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
端 x 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為什麼要佔領街頭》:紀錄台港的公民社會反抗行動
研究社會運動的一項挑戰與樂趣即是,研究者永遠無法預料社會運動未來的走向,大部分的著作都只能解釋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後來的發展很可能會推翻了研究所獲致的結論。
-
端 x 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海外學者來函】單國鉞:香港研究作為一種態度
感情當然並非學術,但沒有感情的學術卻會很乏味。
-
端X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盧一威:政權與民粹面前,「大學管治」在何處?
當面對嚴重社會分岐,各方都希望自主的大學站在自己這一邊,卻很少人想到學術自由將被這選邊站隊的要求所蠶食。
-
端X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朱順慈:社會抗爭中的校園,有可能「去政治化」嗎?
重讀訪談紀錄,對照當下時局,深深感到學校處境之難,比起雨傘運動,只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某些需要深思的題目,原來歷久常新。
-
端 x 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曾瑞明:香港時勢火熱,哲學能勾勒什麼?
崇尚理性的哲學在這時勢還有沒有用?哲學活動有什麼價值?我們要「行動」,需要「戰略大師」,但我們需要哲學家嗎?
-
端 x 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曾奕文:香港80年代後才有政黨?被遺忘的戰後拼圖
當傳統的士紳已經不能代表廣大的群眾、尤其是戰後居港的新移民時,誰異軍突起?
-
端X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香港研究的國際意義:受制與反制,中英狹縫間的翻譯活動
我的研究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關懷點,就是以翻譯研究的方法研究香港歷史及文學。換言之,領域(disciplines)是歷史、文學及翻譯,然而研究區域對象,是以「香港為中心」的地方研究(area studies)。
-
端x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港人北上,僅僅為了工作?
離開香港去中國大陸,與移居外國有什麼分別呢?
-
端 x 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李肇祐:在香港,認同「中華民族」的人,心裏是怎樣的「中華」?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能把促成本土身分認同的解釋直接倒轉過來。
-
端X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朱耀偉:音樂、電影、語言⋯⋯香港流行文化仍蘊藏香港研究的新可能
我深明無法複製張國榮或梅艷芳,但重新思考香港如何積累和傳承文化動能,未嘗不是香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過程。
-
端X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陳敬慈:從碼頭罷工到雨傘運動,談工學聯盟的起與落
香港是要在「社運工會主義」的框架下,深化職場的組織基礎?還是要展開超越「社運工會主義」的實踐?
-
端X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梁旭明:安全政治參與——香港網台觀眾,生活中的政論家
觀眾是否利用網台這獨特的社交媒體平台來了解並關心政治?他們怎樣消費及應用網台內容?或反過來問,網台能否真正將政治資訊及分析「下放」給觀眾,促進市民涉足政治的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