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被放逐的勞工:當上海成為他們的無依之地上海封城

疫情下被放逐的勞工:當上海成為他們的無依之地

「我們都是很渺小的,不像那些偉人有閃光的思想……我們只能跟着這個時代隨波逐流,就只能這樣子,只有這樣才能生存。」

上海疫情線上紀念館:人們因什麼而逝去?

市民居家隔離的日常不時闖入機械狗、「大白稻草人」等荒誕片段;社交媒體則具是搶不到的物資、叫不到的救護車和進不去的醫院。

快篩為何難買?台灣是否適合大量快篩?

對檢驗量能不足的國家來說,快篩可以作為即時檢測、通報及隔離的好方法,並防堵變異病毒入侵。

失守與死亡:疫情中的上海養老院

在暫停探視的通知和死亡通知之間,張秋生和其他老人家屬一樣,20多天裏沒有收到院方任何消息。

大陸疫情「抽乾」診療資源,誰在為動態清零付出代價?

壓力層層傳導,從醫院到科室再到醫護個人。王淑怡說:「就像一台巨大的機器,每一顆螺絲釘不能說你受不了了。」

台灣單日確診破千,兒童打不打疫苗?

父母們擔心疫苗不夠安全,又覺得小孩確診Omicron多為輕症,是否要冒著疫苗的副作用風險來施打?

防疫異見者的另一個上海:當躲避政治的城市遭遇防疫政治

「微博熱搜是咖啡,博主在轉救助消息,朋友圈是搶不到菜……」這種信息的分裂正反映輿論場對上海是一座怎麼樣的城市的多重解讀。

上海一線抗疫醫生:因封控去世的患者可能比病毒致死的更多,已是醫生共識

「抗疫就像坐公交,『共存』是終點,是時候研究何時下車了。」

「擁有開放的紅利,承擔開放的風險」:深圳,中國防疫的流動性控制實驗

「流動」在防疫語境下指向流行病學意義上的風險,恰恰也是經濟發展和生活的必然需求。

靜夜香港,疫下新常態

在過去一個月的洶湧疫情中,攝影師奔走於10個黃昏之中,由入黑前的藍到黑夜降臨之初,記錄疫下新香港,寂靜與暗湧同在。

五問中國放開抗原快檢:已出口產品準確率如何?審批門檻較國外是否降低?

在中國企業向海外大量出口抗原快檢產品一年之後,中國政府終於放開國內抗原自測。

大陸Omicron疫情失控,中國式「共存」是否可能?

在全球防疫高度意識形態化的當下,中國堅持既有政策是為了維護已取得的防疫成果,而這被宣傳為中國模式的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