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
為什麼防疫工作很難科學歸科學、政治歸政治?一場知識與意識形態的鬥毆
疫情或疫苗這類高度科學知識相關且具有明確物質基礎的議題,在意識形態的催化之下被嚴重地泛政治化。
-
上海之聲:微抵抗,打破沉默的螺旋
我不希望這麼快就遺忘,像不存在一樣。我希望當我們修復了以後,帶著過來人的視角和心態去反思,這樣才不會辜負那段經歷。
-
圖片故事
上海封城一周年,我們重訪那些靜默現場
「歷史」喜怒無常,從未顧及身處其中的小人物。
-
回憶蔣彥永醫生:勇敢揭露SARS真相,公開呼籲平反「六四」
具有如此聲望的人,能直言反駁中國最高領導人,是前所未聞的事。更何況他竟然將自己的名字和電話號碼都羅列於聲明書上。
-
圖片故事
望不見歡欣人臉 香港人的口罩三年
每個人能夠自由地選擇時,才是真正復常。
-
圖片故事
影像:搬走二維碼、拆除核酸站 中國防疫政策急轉彎
「非必要不用去做核酸」
-
圖片故事
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重啟,脫下口罩狂歡痛飲,香港回來了?
藍色防護衣、快速測試棒與紅碼,觀眾將複雜的感受化作黑色幽默,呈上全新的角色。
-
圖片故事
「害怕也是一種瘟疫」——香港攝影師捕捉人類疫下狀態
策展人黎健強形容照片令這些景物既捕捉了真實,也像是一首首情感豐富而具表現主義風格的詩篇。
-
當死亡被疫情改變,該如何處理喪親的「哀傷」?
直至武漢疫情,專業的「哀傷諮詢」才開始走入喪親者。那段特殊時期的經歷,爲如何處理後疫情時代的「哀傷」提供了寶貴經驗。
-
圖片故事
半封城下的澳門,大三巴剩下核酸檢測站
「相對靜止」實行前一天,市民於超市排隊大量購買生活所需;街上亦湧現人流,呼吸着最後一口「自由的空氣」。
-
中國航空業大蕭條中,失去自由的飛行從業者
航班數量大幅減少之外,令從業者感到難以適應的,還有層出不窮的學習、監控,以及嚴苛到違背專業性的行政指令。
-
台灣單日確診破萬,對症藥儲備、中重症患者治療,有哪些隱患?
對症藥物和胸腔內科醫師的短缺,是最大隱患。
-
五問中國放開抗原快檢:已出口產品準確率如何?審批門檻較國外是否降低?
在中國企業向海外大量出口抗原快檢產品一年之後,中國政府終於放開國內抗原自測。
-
大陸Omicron疫情失控,中國式「共存」是否可能?
在全球防疫高度意識形態化的當下,中國堅持既有政策是為了維護已取得的防疫成果,而這被宣傳為中國模式的優越。
-
毒針還是救命針?人類疫苗史,也是一部「反疫苗史」
疫苗牽涉的,是我們是否相信科技能解決社會問題﹑根除流行病是否社會進步的唯一指標,以及官僚系統定義個體及公共健康的正當性。
-
台灣遇十年來最嚴重蛋荒,蛋農為何不願增產?誰來決定雞蛋售價?
「農委會曾找養雞協會、雞農一起開會,在場的業者都認為,凍漲、補助不是最好的方法,回歸市場機制、讓蛋漲價就可以了。」
-
「錯誤決策殺人,必須有人負責」:意大利疫情死者家屬起訴政府求償1億歐元
悲劇最糟的結果是沒有從悲劇中學到任何教訓,「當太多人想要遺忘時,我們的戰役才剛開始。」
-
感染率極高的Omicron變種病毒,卻可能是COVID-19疫情終結者?
奧米克戎並不都是壞消息。種種跡象顯示,它是一種「温和的病毒」,初步研究更進一步從分子層次揭示了其「低毒力」的部分機理。
-
「困囿時分秒,看人類多麼渺小」--2021年,我們繼續尋找人生意義
「在甚麼都沒法確定,甚麼都不『正常』的大疫時代生活,我們唯一能夠過得比較幸福的辦法,是保持『非常,非常悲觀』」。
-
【互動頁面】健康碼如何搜集、使用你的個人信息?
以防疫之名,行管治之實。
-
殺狗、封城、轉黃碼,中國地方官員為何頻頻過度防疫?
「(中央)本意可能是想要地方相互競爭,找出更有效、成本更低的防護措施。但結果就是,大家都選擇了封城。」
-
八問奧運會:這個世界還需要奧林匹克這種綜合性的盛會嗎?
大國之間的政治競爭,會投射到奧林匹克世界嗎?全球疫情會成為加速奧林匹克衰落的催化劑嗎?
-
紐約客樊嘉揚的兩個祖國
「我的『忠誠』不再屬於一個國家、甚至一種價值觀,而只屬於我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