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
2020諾獎
寫詩是發覺敗壞生活的開端: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露伊絲.葛綠珂
在這個嚇唬人的世界,她發現了比喪失、死亡與遺漏更悲催的事──所謂死亡,就是好好過完一生;活著,就是好好做完一件事。
-
文學
專訪韓麗珠談《黑日》:我們在歷史上不是孤單的人
「香港是一個不斷消失的地方⋯⋯大部分人都想去抓住香港身份。因為好想抓緊一點什麼,於是想不斷去創造。」
-
香港作家家書
洛楓:粉末生存,我的抗爭時間與抗疫空間
而其實,孤獨也是病毒的變異。如果說抗爭時期我們容易粉身碎骨,那麼抗疫時期便容易灰飛煙滅。
-
【書摘】強納森‧法蘭岑:倘若我們不再假裝
氣候末日即將臨頭。想做好準備,就得承認:這種事我們阻止不了。
-
專訪強納森·法蘭岑:我想用寫作糾正世界的謬誤
如同他的新散文集《地球盡頭的盡頭》,法蘭岑與我們討論了廣泛的議題:全球氣候變暖,科技寡頭,觀鳥,以及他的寫作。
-
香港作家家書
譚劍:五道鏡子,與香港
敵對陣營的強者可能以財政勒索你,也可以用情緒,但不管是哪一個,都可以讓人連心靈上最後一個避風港也失去。
-
作家疫時鄉記
鄧安慶:鐵絲網攔斷了任何可以繞行的路,我們只好停車
父親從長江大堤下面的小路上慢慢地磨過來。一看到他遲緩無力的步伐,我就知道沒有買到藥。
-
阮越清專訪:真正需要我們打動的人,常常是不讀我們作品的人
改變人們的心智,常常不是寫書能夠做到的,而是要通過人與人的交流,要去到那些地方,進行那些困難的對話,去人們生活的地方面對他們。
-
文學
2019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漢德克:人群裡、土地上的「第三人」
他曾被前諾獎得主評為「更有資格獲獎」和「活著的經典」,也被有些作家稱為「白痴」和「活在象牙塔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