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
-
我要看電影
2022年的中國電影人:觀眾已經不去電影院了,他們還要留在這個行業嗎?
自己拍攝的電影沒辦法上映後,「我接連寫了好幾個主旋律電影的劇本⋯⋯」
-
中國國慶再成主旋律大片專賣場?一爐主旋律的「鋼」是怎樣鍊出來的
「生命之火」四個字,象徵着鋼鐵是共和國的生命。在這熱烈、火紅的畫面中,工人們高喊着無主語的口號「萬歲」⋯⋯
-
《隱入塵煙》影評:凝視窮人的苦忍,但誰說我們有窮人?
一以貫之的對底層勞動者的同情與注目,是進入李睿珺電影世界的切口,也是產生爭議與值得辨析之處。
-
影業觀察:從虎年賀歲檔回看後疫情時代的中美電影市場
疫情對電影行業的影響仍未結束,2021年的中國影市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虧損,而美國影市則淘汰了許多成熟的中型製作。
-
《愛情神話》評論:精準把握情緒,卻什麼都不敢冒犯
2021年華語電影的「口碑神話」名副其實嗎?到底是不顧底層生活,還是延續海派文化?
-
《野馬分鬃》影評:巨嬰的呻吟
電影意圖捕捉大四學生畢業前的精神狀態,空有青春片慣常的圖謀,最終呈現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
《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戲裡戲外的「爸爸」為何這麼多?
創作者本想以家喻國,卻只能拍出一個個「缺失父親」、缺乏主體的故事……但這似乎又是必然的?
-
被撤映的3部紀錄片講了什麼?FIRST青年電影展上的溫和與恐懼
三部被撤映的紀錄片其實都很温和,社會問題觀點並不激進,但依然被撤映,這其實是一種恐懼的表現,是對真實力量的畏懼?
-
《中國醫生》也拯救不了的2021電影暑期檔
在觀眾仍有選擇權的情況下,花真金白銀去影院觀影最首要的需求是娛樂和休閒,不是受教育感受意識形態。
-
電影評論
《白蛇2:青蛇劫起》:傳奇故事的改編歷程是一部女性馴化史
白蛇傳題材沉寂數年後,於近年再次復甦。《白蛇·緣起》及以續集《白蛇2:青蛇劫起》改動了女性在傳統故事裏的反叛位置。
-
娛樂觀察:鄭爽引發「陰陽合同」爆雷,炸向何處?
「陰陽合同」是限薪令的備用方案,而演員的薪酬證明行業價值的標準早已回不去了。
-
為何中國國產奇幻片變成了票房毒藥?
從2019年春節檔《神探蒲松齡》票房墊底,到2021年影片整體萎靡,國產奇幻片再也無法制霸春節檔。
-
中國賀歲檔大噴發:誰能挑戰好萊塢?誰撞上疫情大外宣?
你所在的社會,就是最理想最恰當的歷史選擇——這樣的電影導向雖非精準策劃,但在疫情今日直接呼應大外宣敘事,引發連鎖效應。
-
解讀中國
2020 瘟疫變東風:我們不去電影院之後,中國電影竟然大局初定?
中國電影趁疫期三分天下:主旋律片全面開花,串流平台甚囂塵上,傳統電影手握重兵,我們未來的劇本便是三者的交鋒與合作?
-
文化觀察
《一秒鐘》撤檔、刪減與低調公映:專屬於中國影迷的創傷式觀影體驗
《一秒鐘》不是第一部迫於審查壓力而遭到刪改的電影,它被刪減的經歷與故事內容卻產生了不言自明的互文。
-
平遙國際影展
平遙現場:賈樟柯的突然告別並非無跡可尋
在夾縫之中,平遙影展還在努力地為電影爭取一片自留的淨土,甚至讓本屆影展發生了很多令人迷惑的細節。
-
電影評論
《奪冠》:愛拼不會贏,愛國才會
他們一個聽到的是中國的勝利,另一個聽到的是中國女排的勝利。
-
電影評論
亡國.愛國.殉國:溥儀與木蘭,還有八佰護旗手
《末代皇帝》的空前成功到《花木蘭》的焦頭爛額,印證著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變遷。
-
電影評論
中國觀眾為什麼不喜歡真人版《花木蘭》?
《花木蘭》在中國迎來了一邊倒的吐槽,豆瓣評分很快便從5.9掉到了4.7分,創下了迪士尼電影的史上最差成績。
-
《八佰》重歸銀幕: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一個端正的特寫都沒有
一個普通人,有不為國犧牲的自由。而真正值得你愛的「國」,也不會迫你為它犧牲。
-
文化觀察
中國電影業還能撐多久:影院重開了,但還有人買票走進去嗎?
意識形態審查凍結投資,疫情下中國四成影院預計關門,宅家生活,擅於吸睛劇情的串流媒體當道:重重夾擊下,中國電影產業怎麼救?
-
《推拿》台灣重映:婁燁如何向社會主義道別
許多傑出的中國片都在批判集體暴力和集體虛假偽善,《推拿》轉了個彎來到更高層次,婁燁藉此向社會主義道別。
-
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少年的你》:保護不了的中國電影,保護不了的少年
談中國電影,不可能只談作品本身。你必須要明白,電影外部的干預,已經帶有直接摧毀電影的能力。
-
文化盤點
2019中國電影大盤點:意識形態全面接管,官方與觀眾有共謀?
國慶大片是官方精心策劃,觀眾卻報以充沛熱情。當行業環境更嚴苛,所有人都要適應新規則,2019 年會是這漫長過程的開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