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
-
漁翁撒網的夜繽紛計劃,能令香港黑夜活過來?
當事情變成「quick fix(權宜之計)」,「 就好像做了,但是究竟是否做得好,或者是否解決了原本的問題呢?」
-
動態清零逾兩年,香港失去外資和人才︰經濟代價是甚麼?
「有些人對香港的信心已動搖。其他人也可能在外地找到工作。我不認為他們會回來。」
-
大灣區航空爭霸:香港會丟失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嗎?
「我承認大灣區的確會帶來好處,問題是,香港是否一定分享得到?」一個灣區,被規劃了三個國際樞紐機場,廣、深誰先跑贏香港?
-
疫情下的老年快遞兵:他失去的不只是工作
「萍姐,如果是隔離營,妳也預我吧。」「現在這個位置都要排隊了。明天沒有位,後天也沒有。」
-
評論
吳家儀、蔡廷暉:世紀疫症,香港樓市不滅神話會否告終?
「除非再有一次SARS,否則樓價難望大跌。」過去十多年香港人奉此話為置業真理。如今疫症來襲,全球經濟陷於冰封之中,香港會否重回17年前樓市高峰下跌70%的市況?其中有什麼隱形炸彈?
-
我們逛了香港十條街,看見退租、倒閉和堅韌支撐的東主
藥房倒了,手表無人問津,雞蛋、罐頭打敗了參茸花膠,黃色的奶茶能否捱過最冷的夏天?
-
評論
鄒崇銘:從網絡動員到生活自主——「黃色經濟圈」的未來想像
一旦新的市場模式和交易關係確立,則日常生活革命便不再是空談。
-
評論
曾國平:中美紛爭下最大輸家是香港
香港一直靠中間人的角色得以繁榮,如今卻因這角色卻成了兩面不是人的負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