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
-
受邀請報導中國,一名尼日利亞記者眼裏的「中國道路」和中非未來
「我找到的所有關於中國的新聞和書都是白人男性寫的,幾乎找不到任何非洲人寫的東西。」
-
復旦大學的匈牙利建校風波:一所被當地民眾反對的「外國大學」
在布達佩斯,復旦大學的分校計畫代表著從中國貸款的風險、不透明操作的利益衝突、意識形態的對抗,以及切切實實住房供應的損失。
-
誰的雙贏、誰成囚徒?遇到「中國胃口」的塞內加爾花生
一粒花生仁背後的產業、市場、政府和國際政治槓桿——以及當中贏了和輸了的人。
-
中國對外投資項目,怎樣被環評「卡殼」?
理想情況下,環評可以在重大決策前識別、預測、評估及減緩開發活動的相關影響。
-
緬甸軍方和民盟的「攬炒」式危機,讓北京的謹慎路線陷入尷尬
當下的緬甸民眾抗爭,對北京來說是棘手的「深水區」,將謹慎穩妥的「悶聲」選擇變成了尷尬的燙手山芋。
-
中捷關係背後,一位總統和兩位「挑動時局」的商人
「在中國,跨國公司的生意成功與否取決於這個國家與中國的關係。」
-
專訪盧思騁:從「蟻象之爭」開始的中國環保NGO二十年
數十年來,中國日漸嚴峻的環境議題背後,一直有一群專攻環保的公益機構,帶著一代又一代的NGO從業者,如若「大衛迎戰歌利亞」般,遊戰在公眾意識、企業利益和政府關係之中。
-
多國請求債務減免,全球最大官方債權人中國要怎麼做?
中國債務減免「不太可能超過平均水平」,因為這不能壓制受援國以後的借款衝動,也無助中國在當地獲得更多話語權,更會令已不堪重負的財政承受更多壓力。
-
海水、失業、債務、中國和印度,風暴中的馬爾代夫
群島最初是躲避瘟疫的世外桃源,然而很快,全球化讓這裏陷入了更深的危機。
-
書評
《全球中國的幽靈》:在非洲的中國國家資本,有何特別之處?
李靜君的新研究顯示,中國國家資本既沒有更「殖民主義」,也沒有比體系化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更「進步」。
-
絲路碳跡
專訪環境律師張兢兢:環境法和國際條約怎樣約束中國海外投資?
「不能僅僅說一帶一路是提供給全球的公共產品,用來發展的產品⋯⋯提供了產品,就有責任維護維持這個產品。保證它沒有負面影響,控制它的副作用。」
-
絲路碳跡
圖解:絲路碳跡──中國的海外煤電版圖
限煤是《巴黎協定》的重要組成。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是全球煤炭和煤電產業的關鍵持份方──不止在中國國內,也在中國以外。
-
絲路碳跡
十字路口上的波黑煤電:中國的推力和歐盟的阻力
中國的資本和建設力量,正在改變全球煤電布局: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這裏有一個波黑的案例。
-
巨龍與陰影:五年之後的「一帶一路」
五年下來,「一帶一路」版圖愈發加大,也愈來愈難以定義。急劇的擴張究竟給中國和沿線國家帶來了什麼?中國「主導」的全球化時代真的來臨了嗎?端傳媒製作了專題頁面,也將陸續自印尼、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東歐等地區發回深度報導。
-
金山上的來客(下)
中國是這個世界的「新礦工」,足跡深入亞馬遜熱帶雨林。處理與礦業周圍原住社群的關係,則是他們的新課業。
-
金山上的來客(上)
為了阻止來自中國的礦業公司,厄瓜多爾一個金礦附近的社群,利用原住民特有的權利,將礦區告上了法庭。並且贏了這場官司。
-
舊友誼,新領袖:撤出坦桑尼亞的中國投資客
革命時代的友誼史仍在運轉,而許多中國人,則正準備離開這個試圖再次工業化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