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大選現場:經濟崩潰和宗教政治背後,仍在尋覓希望的年輕人國際

黎巴嫩大選現場:經濟崩潰和宗教政治背後,仍在尋覓希望的年輕人

「這個國家很偉大不是嗎?這裏的人民不該這樣被辜負。」

數據解讀:「月薪25萬買不到快樂」為何是台灣青年難以下嚥的心靈雞湯?

一則主張「月薪3萬與月薪25萬的人煩惱相同」的網紅文章,意外戳中台灣網友的人生痛點。

《孤城淚》:警暴與法國市郊青年的怒吼

這不是紀錄片,卻都用了虛構的故事和人物呈現法國社會內部的深層次矛盾,即是所謂的市郊青年問題。

Rapper Matt Force:末世是我的創作母題,香港人都在面對一個末世

「音樂是一種表達形式,你怎麼利用音樂去表達不同的東西,是你自己的選擇。」

以抵抗為救贖:亞馬遜雨林深處的年輕一代

在巴西亞馬遜叢林深處,80後、90後的原住民們,正在尋找身份認同,尋找性多元,尋找土地權利,尋找抵禦「侵犯者」的方法。

「請給我扣籃和夢想的權利」:一支「難民二代」籃球隊的故事

他們在此出生成長,卻從來被當作是「外來者」。這個「他者」的烙印,甚至一度剝奪了他們帶著自己的球隊參賽的權利。可是,打球這麼有趣,小小的一個球場,允許有這麼多的夢想⋯⋯對這些不滿18歲的「難民二代」,灌籃,就像做夢那樣珍貴。

從烏克蘭到法國,從行動到碰壁:激進女權組織「費曼」的十年起伏

一開始,二十出頭的她們,在大學宿舍讀書、討論女性覺醒;接着,她們以裸露的胸部為「武器」,成了街頭激進抗議的代表。從基輔到巴黎,她們被描繪成「第三波」女性主義的先驅。一晃十年,曾經的先鋒,光環漸褪。

「不可承受之重」:在盧旺達大屠殺陰影下長大的年輕人

今天的盧旺達,以14至26歲的青年居多,佔了全國人口的四成。24年前的那場大屠殺,徹底改變了這些年輕人的命運。怎樣正視歷史?怎樣區分偏見?怎樣批評地看待長輩?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都經歷過這些課程。不同的是,在盧旺達,殺戮的「絕望」,如影隨形。

日本「廢柴」大原扁理:我在台灣「隱居」的快樂生活

「原來這點錢、這點東西就能讓我這麼開心。」發現生活所需的最小值,窮和閒反而令他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