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芯片法案》解析:地緣政治焦慮與令人生疑的效果評論

美國《芯片法案》解析:地緣政治焦慮與令人生疑的效果

《芯片法案》對於美國來說,不一定利己,但絕對損人。其對美國半導體制造業的助益有限,但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殺傷力則比較確定。

楊路:中間地帶與中間產品——中國經濟的「未來」在東南亞?

這裏涉及到一個判斷:中國和東南亞的出口業,到底是競爭還是互補的關係?

「中國行動計劃」的終結:那些恐懼的學者與被製造的焦慮

雖然表面上已中止,但「中國行動計劃」在四年多的時間裏造成了了巨大的寒蟬效應,美國高校當前正在開展廣泛的安全「自查」。

2021年的中國科技企業:擔心美國「資本主義制裁」,更怕中國「社會主義鐵拳」

我有一個朋友,在美國管理着一個重倉中國互聯網企業股票的小基金,年初就開始睡不著覺。

楊路:從東北人口外流看中國經濟的「歐洲」化

東北人跑到北京跑到東南沿海,老老實實用腳投票,本質上也算是一種優化資源配置:體制不變,我變。

美國推出對華重磅法案,拜登能否跟上國會強硬的步伐?

在白宮克制的中國政策和凝聚兩黨共識的國會激進主張之間,到底隔着什麼?

楊路:GDP指標,中國特色的經濟「玄學」?

一場疫情下來,中國的全球經濟地位反而加強。但這樣的情況是否能夠持續到2021年,乃至更遠的將來呢?

楊路:面臨經濟危機的中國,是否還需要香港?

北京在香港國安立法上的強勢政治干預,與同一時期在國內改革議題中釋放出來的積極信號,其相互關係並不是矛盾,而是互相設限。

楊路:浙江縣城的小企業故事——2020年中國出口貿易的喜與憂

在年初,正當不少人開始擔憂中國出口企業在全球貿易寒冬之下是否會「崩潰」的時候,下半年卻發生了戲劇性的「反轉」。

中國「十四五」經濟計劃:消失的GDP指標、零和「雙循環」、拉不動的消費

五年計劃作為一項計劃經濟體制的遺留物,其指標本身的技術約束力已經非常有限,但這一政策工具仍有凝聚共識、傳達信號的作用。

楊路:中國能否順利執行貿易戰第一階段經貿協議?

中美新常態的最大特點就是質疑對方的動機,質疑以前的共識,質疑未來的方向。這好不容易達成的第一階段協議,也將持續接受質疑的考驗。

楊路:什麼是中國經濟「內循環」?能循環起來嗎?

「內循環」是否意味着中國走向「閉關鎖國」?它的最大「痛點」又是什麼?

楊路:疫情陰影下的中美脱鈎前景——有所緩和還是加速分離?

在疫情的放大鏡下,我們看到的是一對奇怪的連體嬰兒,各自要往不同的方向走。或轉圜,或惡化,兩個可能性截然相反,但理由同樣充分。

楊路:中國老闆,美國工廠,還有全球產業鏈

這間「中美工廠」更大的挑戰可能還在後面。

通脹中的六四:失敗的改革如何引爆革命

後三十年改革的保守底色是怎麼來的。

楊路:中國還是不是發展中國家?

標籤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用這個標籤做什麼。

楊路:貿易戰越來越危險,離結束卻越來越遠

不斷升級的貿易戰,無論是對中美兩國,還是對世界經濟,都在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威脅。

楊路:經濟增速的迷思——貿易戰,中美各自有多少底牌?

中國經濟下滑,到底是不是貿易戰引起的?美國經濟景氣,真的像特朗普說的那樣,是貿易戰「打」出來的嗎?對於上述兩個問題的判斷,不僅僅影響談判策略,更會導致不同的應對。

楊路:中美貿易談判的已知、不可知、以及變數

中美在2019年5月的這一輪貿易對抗升級,對於此前不少對與談判前景抱有某種樂觀期待的人來說,算是一劑不錯的清醒藥。

楊路:斯里蘭卡的債務問題,是不是中國造成的?

流行的說法是,中國在斯里蘭卡的投資是「掠奪性貸款」,觀察過當地中資的作者怎麼理解這種現象?

楊路:「996」和中國特色的技術焦慮

中國式焦慮的根源,在於沒有足夠的信心回答兩個問題。

楊路:歐洲的兩難——維護市場競爭還是與中國舉國競賽?

歐盟面對中國的兩難選擇,正是當前國際經濟體系的一個寫照:經濟玩法越來越「例外」的中國,即使本身沒有顛覆國際經濟體系的意願,但正在迫使西方作出必要的回應。

楊路:任正非不支持自主創新,「什麼都要自己做」的中國產業政策有何問題?

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一度風光無限的「中國製造2025」在中國的官方宣傳中突然銷聲匿跡,中國的產業政策到底有什麼問題?美國為什麼那麼反對中國的產業政策?

楊路:「偉大的責任來自偉大的力量」——中國的老二困境

隨著中國實力的上升,在國際秩序中也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否則必然遭到「搭美國便車」的指責。然而,中國世界願景的高度,首先基於國內的改革進度。當國內改革滯後,中國這個「老二」即便想承擔更多的領導力,也將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