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
-
【Plus會員季度圓桌】當社運退潮,威權再臨,紅線下的記者如何繼續做新聞?
他們的經歷又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
第六期
端問答:經歷了多次禁言、炸號的大陸人,之後還會為公義和真相積極發聲嗎?
「我仍會堅持自己的立場,但不會再在公共領域積極發聲。」
-
屈從與失語:為什麼女權主義者會反對色情作品?
色情作品引發的矛盾不只是自由與平等之間的矛盾,而是自由這一原則內部的矛盾——男人的言論自由扼殺了女人的言論自由。
-
誰「誹謗」了新加坡總理?
因為在臉書轉發了一條新聞連結,他被李顯龍起訴誹謗。在他身後,是一長串被吿誹謗的人和媒體,至少兩人因無法賠償而破產。
-
他們為被刪的文章存檔,卻可能因此面臨刑罰
陳玫和蔡偉是中國普通青年的縮影,做不了驚天動地的事,只堅持個人化的抵抗。什麼時候起,保存被審查刪除的文章,都成了一種罪?
-
當舉報成為一門生意
他們在舉報理由的最後一句寫上:「望騰訊響應國家淨網行動,嚴查此類公眾號,還網友一片乾淨的網絡環境」。
-
這個機構與香港骨肉相連——專訪港台前助理廣播處長施永遠
7年後,記者再追問當時具體的政治任務為何,施永遠仍然沒有正面回應:「你知道的,他暗示你做什麼,不做什麼,一定不會有人錄音,一定不會有表面證據。」
-
香港電台踩了警察這地雷——專訪《頭條新聞》吳志森X曾志豪
1989年首播,31年來為批評而生,從來也是政府眼中釘,但歷經數次或明或暗的壓力,一路有驚無險。直到2020年,《頭條新聞》發現,全港最不能批評的,可能就是香港警察。一輪性質不同的打壓,或正席捲而來。
-
媒體觀察
李立峯:從馬凱被拒進入香港,看言論自由及後真相時代的「真相」
直截了當地說,馬凱事件當然涉及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的問題。如果覺得事實與結論之間仍有距離,應該負責任地指出這距離的存在,但同時也應該主動繼續挖掘事實。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