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
-
聯合國報告指Siri、Alexa、Cortana等AI助手默認女音助長性別偏見,你認同嗎?
公司回應稱為了愉悅消費者,論者則表示「缺乏對無意識偏見存在的認識」,你怎麼看?
-
北京地鐵將不文明乘車行為記入「個人信用不良」,你怎麼看?
社會公德的維護,需要有社會強制力的介入嗎?口頭警告、罰款、拘留......你認為何為有效的管治措施?
-
中國首個互聯網「記憶庫」誕生,以千億計的微博數據應如何儲存及使用?
早前Twitter就曾向美國國會圖書館捐贈所有公開推文數據,作為「信息提供方」之一,你怎麼看?碎片化的信息儲存意義在於什麼?
-
「情緒檢測」技術能否改善人際溝通?你願意用它體察自己的情緒嗎?
有學者擔憂它只會識別刻板印象化的情緒表達,並可能給出錯誤的引導和建議,情緒可以依據面部表情進行判斷嗎?
-
廣東中學擬設智能手環定位學生、統計健康數據等,這是枷鎖還是防護?
校園進出、消費購物、日常考勤、傳感器、睡眠數據、運動數據......這些功能哪些合適哪些不當?
-
黑客揭露中國大陸社交媒體信息被全面監控,自由聊天為何那麼難?
早前揭露中國人臉識別公司數據洩漏的荷蘭黑客 Victor Gevers 再次發推,指中國大陸微信、微博、QQ等6個社交媒體平台數據被實時監控,你怎麼看?
-
充斥營銷內容的百度被指「已死」,我們需要怎樣的搜索引擎?
媒體人方可成認為,搜索引擎具有極強的公共屬性,它可能造成公眾刻板印象、信息偏差等諸多重大影響,你使用的搜索引擎對你產生過怎樣的影響?
-
學者指基因檢測「天賦」不準,然而基因檢測緣何持續風靡?
不少人憂懼基因數據泄露隱私,學者更指有可能被用作偽造犯罪證據,政府應對此如何規管?
-
《黑鏡》交互電影褒貶不一,你喜歡為電影角色作主嗎?
交互式創作應該以劇本完善度為先,還是觀眾的互動更重要,應是電影遊戲化,還是遊戲化電影?
-
快樂助理、網絡災難預報員、算法偏見審核員,未來可能出現的新職業你想做哪個?
Cognizant 預測了未來十年可能出現的新工作,「道德、安全、夢想」仍舊是不變的主題?
-
香港性愛娃娃體驗店被封,它助長了「性侵文化」,還是「給予溫暖」?
其他人地區的性愛娃娃妓院同樣引起過爭議,你怎麼看這樣的店鋪?
-
中國誕生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掀倫理爭議,你怎麼看?
若以後技術水平支持,我們可以編輯自己想要的孩子嗎?又怎麼看基因編輯應用在嬰兒孕育中?
-
旅行別玩手機!峇里島度假村禁手機強行「數碼排毒」,你需要這種「治療」嗎?
你有無法與手機分離的恐懼症—— nomaphobia 嗎?
-
研究指使用家庭群組讓人更快樂,你同意嗎?
是溝通橋樑,還是增加了溝通壁壘?長輩圖,健康養生資訊,祝福打油詩......家庭群組會讓你更快樂嗎?
-
互聯網之父擬訂新網絡秩序,新規則能改變互聯網現狀嗎?
Berners-Lee 認為目前社交媒體已被用來傳播仇恨,你怎麼看?
-
Amy Winehouse將被「復活」並巡演,這是創新的致敬,還是擾亂逝者的平靜?
已故的藝人被以虛擬現實的方式「復活」,你會去這樣一場演唱會嗎?
-
英美利用大數據作家庭虐童預測,是否一個好方案?
近40萬人數據被用於構建算法以預測虐童概率,如何平衡可能造成的貧困或種族歧視與政府效率?
-
歐盟擬擴大被遺忘權,反對者憂其成為審查工具,公民隱私與言論自由如何平衡?
互聯網似乎從來不會遺忘,小至兒時照片,大至訴訟案例、公共事件等,我們是否應該擁有被互聯網遺忘過去的權利?「被遺忘權」的邊界又該設定在哪?
-
學者籲港立法定義「網絡欺凌」,網絡暴力應否入罪化?
調查指香港有逾三成中學生曾遇網絡欺凌,大陸數據則高達七成,你遭遇過網絡欺凌嗎?平台方及法律該如何避免或規制網絡欺凌現象?
-
謠言止於 Fact Check?還是止於你我?
謊言的盛行,讓事實核查成為美國大選報導中的重頭戲。2017香港特首選舉之際,這股風潮也傳到了香港。
-
如果將人腦和電腦融合,你願意嗎?
「人機融合」曾經只是科幻小說裏的想象,但如今正逐漸成為現實的發展方向。
-
閱讀碎片化的時代,你還會完整讀完一篇深度報導嗎?
深度報導如何能夠叫好又叫座?
-
當李嘉誠也看好電競時,遊戲將成為娛樂產業No.1?
到了今天,遊戲仍然是「玩物喪志」,還是「飛上枝頭變鳳凰」?
-
在美容前面加上「醫學」兩字,會讓你更能接受和信賴嗎?
中國醫學美容市場規模已達世界第三大,醫學美容已經成為人們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