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書展2022:台灣-香港-國際,台北書展在華語出版界的特殊角色?風物

台北國際書展2022:台灣-香港-國際,台北書展在華語出版界的特殊角色?

沒有人經歷的書展會和其他人一樣,而這也似乎正像此刻在疫情與科技影響下,台灣出版業的機會與命運⋯⋯

2021在中國「火」了的電視劇:每個人都被健康碼鎖定的時代,愛情也不是自由的

這些劇集展現的問題意識只要能夠在公共空間裏得以傳播和討論,真理和真相就不會被掩蓋⋯⋯

你的流量,誰的葬禮:香港明星在大陸變現的最後努力

巨星如劉德華、如近期正在香港消失的陳奕迅都得開抖音娛賓,那是對大家共同經歷過的那一段香港快樂時代的背叛?

艾美獎最佳限定劇《Watchmen》:面具、種族、創傷,以及超級英雄神話的敗落

在盛大的狂歡之下,超級英雄是怎樣一步步陷入重復而空洞的窘境?除了光鮮健壯的外表以及炫目奪人的視聽娛樂之外,到底能帶來多少「美學、情感和精神上的啓示」?

鄧正健:國安法紅線當前,香港文化界如何面對「新常態」?

寒蟬效應下,香港很可能「移風易俗」,漸成一個「自我箝制」的文化嗎?亦即每次寫文章,都會覺得有國安人員正在監視你⋯⋯

《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續作與粉絲的對話,延續經典還是情懷優先?

舞台劇英國大獲成功,移師百老匯繼續發光,商業化到極致之後,經典能否延續?

Netflix 糟糕的第二季度財報之外

第二季度財報公布之後,Netflix 蒸發至少240億美元,在第三季度還有更多挑戰等待着這家串流巨頭。

京都動畫和它試圖對抗的兩兆血汗產業

京都動畫一直被比作動畫界的良心,因為他們堅持拒絕外包、全職雇用動畫師、固定薪資而非論件計酬的獨有制度,不斷嘗試對抗這個血汗產業的剝削工作文化。

張碩文:從政局波動到工業轉型,金曲獎早已無法影響流行音樂的面貌

金曲獎苦苦在尋找自己的位置,也可能是每一屆評審團在苦苦尋找金曲獎的位置。但它早已無法定義流行音樂了。

在本土,去對岸,台劇最能成功輸出的是什麼?

不要迷信大數據;不要去跟別人比;「你要先認同自己的處境,才能得到境外或是國外的關注⋯⋯」

楊不歡:從李宇春到王菊,中國選秀13年有沒有真的「顛覆審美」?

這幾天,所有的微信公號都搶着在一口叫「王菊走紅」的井中汲水,講一個你我都愛聽的勵志故事。王菊被公眾托過龍門,如果樂觀地看,代表了大眾對於遊戲規則的雙重反叛。

張維中:低慾望時代來了,日本的節日購物潮會退去嗎?

日本人越來越不愛買東西,可是日本的節日購物場所卻依然熱鬧,誰在買,怎麼賣?

被刺痛的米字旗──記英國逍遙音樂會與國族主義

國族情感從來不是只有大張旗鼓的宣傳才有成效,或者說,高調的宣傳往往成效甚微。但是當「國族」變得日常,才是真正工夫所在。

《銀翼殺手2049》影評:記憶對「人」的意義是什麼?

人類的記憶錯誤百出,在這個未來世界卻成為了決定地位高下的標準。

《芳華》影評:性感與暴力的歷史寫作,最終在中國成了政治事件

歷史陳述與道德評價永遠相互糾纏,不易區分。《芳華》裏的人物是自由的人嗎?

任其然: 《打死不離三父女》的背後:印度女性百年來艱難的平權史

劇中逼着自己女兒練習摔跤的父親馬哈維爾,是不是一個想通過綁架女兒人生來滿足自己畢生夢想的「直男癌」父權大家長?

《戰狼2》V.S. 《建軍大業》:小鮮肉的噩夢,「革命」永遠「陽剛」

《戰狼2》的票房大捷,是因為愛國情緒渲染,還是性別的壓抑?

東方之珠與太平洋遺珠──香港與菲律賓的音樂連結

菲律賓和香港的聯繫一直是那麼的緊密。在這裏要說的不是僱傭關係,而是流行音樂……

為何《Dunkirk》仍不能讓 Nolan 成為一位電影大師?

成熟的多線敘事技巧,扣人心弦的剪輯手法,為什麼 Nolan 還是不算真正的大師?

陳麗芬:足球,香港最動人的生活劇

香港,越來越嚴肅,越來越沉重,越來越像是一部搬演出來的大型豪華道德劇。

這部西班牙電影的荒謬和《台北物語》竟然很相似?

虛實交替的觀影體驗,《台北物語》和《天后開麥拉》在戲院裏才如此逼真。

張維中:中日的《深夜食堂》,為什麼一個讓人生氣,一個讓人療癒?

說到懂吃,華人不輸日本人。然而華語電視劇很難成功用吃來療癒觀眾,「補身」卻忘了「補心」。

薛靜:《歡樂頌2》的樊勝美,一個「薛丁格的中產」

遺留的包袱,迷亂的誘惑,變幻莫測的經濟,時常調整的政策,造就了最缺乏安全感的當代中國中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