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猶有《未燒書》六四三十二週年

【書摘】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猶有《未燒書》

1989年5月26日至6月21日,台灣記者楊渡赴北京天安門廣場採訪。32年後,他將回憶寫成《未燒書》。

歷史文件出土:日本政府為何決定在六四後「溫情地注視」中國?

日本《時事通信社》推出獨家解密檔案報導,指六四天安門事件後,日本政府反對西方的對中制裁、主張對中應該「盡量有耐心」,端傳媒專訪報導執筆記者城山英巳,談談他所見的、三十年前的日本政府六四檔案。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90年代:台灣野百合學運三十年

當89年北京天安門運動以槍聲作結、一代青年開始流亡海外之時,台北街頭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廣場學運。以「廢除代表大陸各省的萬年國代」為主要訴求,這批出生於1970年前後的青年學生,意外地推動台灣90年代政治本土化、民主化的浪潮。

「尋釁滋事」式紀念,陳雲飛「快樂抗爭」的心法

「公權力就是猛獸,我們目的就是把權力關進籠子裡。」陳雲飛就是馴獸師。

六四去國三十載,若在故土上不能說話,與流亡何異?——張倫專訪

他是當年北大高材生、也是廣場糾察總長;是語言不通而茫然失措的流亡者、也是大師門下的高足;是被三個孩子弄得手忙腳亂的父親,也是無法床前盡孝的孩子。

一個人的戰鬥,沒有退路的吳仁華

吳仁華三本書最初都在香港自費出版,封面是自己用 word文檔設計,「很難看、很粗糙」。「三十年過去了,你出版那些受害者名錄,誰會買呢?」

互動頁面:工人、師生、母親、記者——9個人的廣場記憶

一切變得模糊之前,端傳媒走訪多地,以聲音和影像留住一片記憶的虛擬場所。

「我當時,可能真是做對了一件事」——那個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灣記者們(上)

「電視上就出現一張字卡、一條新聞:『造謠大王肖斌抓到了』,從那時開始,路邊再也見不到有人談論這件事,也不會有人接受你的採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