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觀察
-
小端網絡觀察︰七一當天開微博的香港特首李家超,和普天同慶的中港媒體
雖然現實世界再無抗議示威,但在中港兩地不同的社交媒體上,依然有着不一樣的網民迴響。
-
媒體觀察
那場遇冷的香港立法會選舉,如何成為官媒筆下「五光十色的優質民主」?
一場嚴格篩選、投票率新低的選舉,一方面被描述成「五光十色」、「踴躍投票」,另一方面拔高成「優質民主」。
-
房慧真:《壹週刊》的日子,那些戰廢品們
十年下來,壹傳媒就像病毒找到了絕佳宿主,不斷增生複製,台灣媒體受到壹傳媒全面滲透性的宰制影響,幾乎無法形成抗體。
-
賈選凝:騰訊《大家》之死,昨日世界的消亡
我們為了我們過去這些年以來的不勇敢,一路付盡代價。而最壞的時代,才剛剛開始。
-
媒體觀察
台灣大選中的中國輿論場:官媒保守,民眾激進,「武統」聲浪下的冷感
如果拿了大陸多年好處的香港能有200萬人上街「反中」,那繼續柔性對台政策,是否會讓台灣也掀起「反中」運動?
-
媒體觀察:機場風波後的24小時,陸港輿論走向哪裏?
有人對香港人說:「雖然有理也很委屈,但暴力違法的事千萬別做,別中了他們的圈套。『我不是苛責你,我是想保護你。』」
-
媒體觀察
國際媒體如何報導香港街頭抗議運動?
「香港不單純是中國的問題。」
-
大陸媒體如何報道香港反修例運動?
「一個是隔離,一個是消解掉意義感、砸爛光環。就算信息傳進來,也要國人相信這件事是假的,是沒有道德和價值光環的。」
-
媒體觀察
李立峯:網絡上的視像新聞——是一場誤會,抑或是時辰未到?
這些數據顯示,很多媒體和市民可能都高估了視像新聞的受歡迎程度。
-
媒體觀察
審查面紗下的大國形象:2018年被微信刪掉的十條新聞
2018年,中國網絡審查最敏感最無法觸碰的,已經不僅僅在「政治敏感」上——中國網絡審查的目光開始轉向與「大國形象」相關的內容。
-
媒體觀察
李立峯:Facebook真的是「老嘢」專用?
時事和私事的關連,對成年人來說的確較為緊密。
-
媒體觀察
媒體觀察:私營經濟離場?2018年中國社會的「叫魂」
名不見經傳的作者,寫了篇「嘩眾取寵」、「聳人聽聞」的文章,本不應該引起過多討論,但居然會造成官方媒體的集體回應和批駁,這本身就已成為一種特殊的媒體現象。
-
媒體觀察
連奪學界兩大書獎的《喪失真相》:從俄羅斯經驗看後真相時代的崛起
今年,講述俄羅斯新聞業和政治文化轉變的《喪失真相》同時獲得兩個學會的年度最佳書籍獎,是歷來首次。筆者相信,不同背景和在不同崗位上的讀者,都會在這本書中找到別具價值的地方。
-
媒體觀察
給有線電視系統一張紅牌:世界盃轉播戰的文化修辭與產業困境
由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組成的「有線寬頻協會」上週發表聲明,指責愛爾達及其所屬中華電信以2億元高價搶標、排擠競爭對手,進而剝奪台灣觀眾「免費」收看重要體育賽事的權益……
-
媒體觀察
胡元輝:數位屠殺 vs.慢性自殺──管制假新聞的民主試煉
管制假新聞是否即屬「數位屠殺」?不立法管制假新聞是否就是「慢性自殺」?顯然問題並非如此單純……
-
媒體觀察
陳至潔:鳥籠中的微信,與「插翅難飛」的中國境外網民
中國政府嚴加控管並強力引導互聯網的公共信息內容,甚至產生了境外的問題。中國政府對微信用戶的文化思想控制,並不會因為人移居海外而減少,因為只有中國的公民或在中國登記的公司才能營運微信公眾號並提供其信息內容……
-
媒體觀察
《英烈保護法》的意外出手,與「暴走漫畫」們中槍的意料之中
繼「內涵段子」關停,「抖音」、「快手」連遭約談之後,年初剛出台的《英烈保護法》,又讓號稱擁有4000萬粉絲,估值30億到40億元人民幣的網絡娛樂自媒體「暴走漫畫」遭到重創。
-
媒體觀察
李立峯:識睇一定睇留言?重點在留言?令新聞機構頭痛的讀者留言
挪威的公共廣播機構NRK在2017年做了一個很有趣的試驗,有記者為某則報導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小測驗,測試讀者能否準確說出該則報導的內容,而只有通過測驗的讀者才能留言。結果是……
-
媒體觀察
王宏恩:Facebook頒布新社群守則──那些有說與沒說的事
4月24日,Facebook公布了全新的社群守則。從一些方向來看,這社群守則確實也是有呼應社群的心聲而有所改進,但整體看來,更像是希望能夠靜態地維持政治現狀。
-
評論
戴耀廷鼓吹港獨?「假大空」政治新聞事件輿論戰
「假大空」新聞事件正正利用了媒體的新聞操作:當有公眾關注的新聞事件發生時,作為傳媒就必須報導,哪管事件是被操作的「假大空」事件,甚至是含有虛假訊息的新聞。
-
媒體觀察
曹家榮:用戶資料的巨大鍊成陣,與我們的記憶掌控權
我們應嘗試讓原本「預設」被留存下來的數位足跡與記憶,如同人的自然生活狀態般,有着消逝的可能。換言之,我們是否可以改變科技的預設,令其不再總是記得,而是會「遺忘」?
-
媒體觀察
王宏恩:臉書限制言論自由?不如問,臉書到底想做什麼?
在我準備提筆之際,忽然接到家父傳來的訊息,說他今天早上在自己臉書頁面上、只限好友的貼文,才剛貼出就被檢舉下架了……
-
媒體觀察
華思睿:當劍橋分析的「偏見」,遇到Facebook的「傲慢」
雖然遭到千夫所指,但「劍橋分析」從Facebook違規獲取的數據,在大選最關鍵的時刻很可能根本沒有派上用場。真正值得關注的,或許是Facebook究竟錯在哪裡?
-
媒體觀察
李立峯:數據再分析──姚松炎落選,能怪民協嗎?
為選舉結果尋找解釋,是傳媒在選舉報導中要做的事,但也是很困難和危險的事。它很容易變得以偏概全,影響一次選舉的因素非常多,從來沒有一個單一原因可以解釋選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