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
-
王淨專訪:來自宇宙的訊息,和生活的救贖
很多事不是你可以控制的,它就是會在你愈小心,愈不想要失去的時候離開你。
-
他們曾經拍攝人物紀錄片,在人和作品之間兩難
這是三位紀錄片工作者與拍攝對象溝通的經歷。
-
阿姨不滅:台式「理容院」的人情與美學|電影《本日公休》專訪
《一代宗師》有白玫瑰理髮廳,西門町有台北紅玫瑰理髮廳,但那些都是上海式,阿蕊學的,則是源自日本的美容院系統⋯⋯
-
爭議影片《流麻溝十五號》:女同志導演之島嶼情結,這是最接近大眾口味的一次
當她的島嶼情結遇上盤根錯節的權力角力,她的電影幾乎離不開囚禁與解放。
-
2022金馬獎
《一家子兒咕咕叫》導演專訪:鴿舍裡,有台灣過去二三十年的發展縮影
「牠到底經歷了什麼,沒有人知道。七年前飛出去大家寄予厚望,熱鬧萬分,七年後飛回來,這個家卻變成冰冷的⋯⋯」
-
重返少年台灣:一部電影背後的天才成群、江湖爆發與九零年代
「孩子們闖進來的時候剛好是夜晚,黎明還沒來到之前,他們已經殞落了。」
-
恐怖片《咒》是怎樣創作的: 來自黑暗媽媽的遺書你敢看嗎?
「這是一封媽媽寫給女兒的遺書、一封來自黑暗媽媽的詛咒信。」
-
《修行》導演錢翔:婚姻在我們這個時代變成了一個問題
相信電影是集體創作,錢翔相信低成本電影可以找到自己的觀眾。
-
台灣電影IP大戰:賀歲檔失利,得IP者卻沒得天下?
就算知道諸葛四郎這個IP,以時下視角來看,要如何突破、翻新原著裡頭過時的「中國框架」與隱隱的大中華式情感?
-
藏不住的張震,從世界盡頭走到金馬獎的台灣男孩
張震有不一樣的際遇,所有演得最出色的作品都沒有得過獎,卻在中年過後,隨隨便便贏了個最佳男主角。
-
音樂人盧律銘專訪:對電影原聲帶的美學堅持
盧律銘以《瀑布》獲得第58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他有自己閱讀原聲帶的習慣和方式。
-
《該死的阿修羅》導演樓一安:他這樣講述一個隨機殺人的故事
縈繞在心頭的夢境是「撞向國貿大廈」,幾篇深度報導幫他找回了創作初衷。
-
台灣電影在春節檔怎麼垮掉了:這年頭除非電影叫人一起哭,觀眾不會去戲院?
串流當道,但依然無法取代去戲院一起哭、或自己去秘密哭的電影「專屬體驗」,台灣電影從2021年起要學會面對這道習題了。
-
電影這一年
全球捱瘟疫,台灣電影卻在這一年畢業了⋯⋯
台灣電影於2020掀起熱浪,全球形勢、中國與香港、本土因素各給了天時、地利與人和⋯⋯
-
主流,去死吧!—— 屬於怪咖、異類、小眾、弱勢的第 57 屆金馬獎
觸及了許多香港人心底傷痛的電影,都刻在金馬獎入圍名單裡,金馬獎是屬於台灣的,但這一屆對香港人別有意義。
-
2020金馬獎全局預測:別忘了一個獎項最重要的
《消失的情人節》贏面不大?黃信堯的獨白仍有用?香港電影佔了議題便宜嗎?《孤味》是「國民電影」?
-
導演鄭有傑專訪:《親愛的房客》是同志片?家庭片?還是懸疑片?
為什麽異性戀的愛情電影我們叫愛情片,但是同性戀的愛情電影,我們就叫同志電影?
-
《無聲》柯貞年專訪:戳開傷口是一個有點複雜的過程
「邪惡還是持續存在,但是值得我們努力。」
-
第57屆金馬獎
《親愛的房客》:所謂「家庭」,哪有必要的形狀呢
鄭有傑一直思考家庭的組成,在血緣族群國家性別之外,什麼是必要和非必要的?所謂的家庭,是否有標準形狀?
-
電影人
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用台灣的自由去做最好的事
在倡導自由和多元的台灣,所謂的「台灣人」是什麼樣子?是單一的,還是多元的樣子?
-
紀錄片
陳志漢談紀錄片《一念》:拔管不拔?台灣健保制度造成的「過度醫療」
生死從來無法斷言,並不止醫療有沒有效,他在意的不是被拍者行為對錯,而是紀錄片作為探索方式,會帶我們去往何方。
-
文化盤點
台灣電影的十年再起:2019十大影片與十年回顧
這些非主流非商業電影的票房總收入,可能連年度賣座片的零頭都不到,但它們的存在豐富了台灣電影的多元面貌……
-
台港兩地影人太保:同志黃昏戀,其實在講普世人性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人、一段距離,不會隨時間被淡忘。」
-
金馬2019
金馬手記:那一個闖進影展的陌生人
金馬獎的「免疫系統」會如何對待「被抵制」這件事。這樣的好奇,並不能通過提問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