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關係
-
擔憂本土車企,歐洲對中國電動汽車開啓補貼調查|Whatsnew
有分析認為,歐洲汽車企業的未來取決於中國車企的國內價格戰如何進行下去。
-
意大利總理梅洛尼的轉身:當民粹領導人想變得務實,她應該做些什麼?
與拜登成為朋友,退出一帶一路?
-
端傳媒電子書 | 大國利慾:中國特色國際資本與政治
政商交織的博弈賽局,A級玩家中國怎麼出牌?
-
幫中國做「大飛機夢」的德國高科技:是商業雙贏,還是為國際政治埋單?
被中國國企收購後,他們從一家德國小鎮的業內「隱形冠軍」,一腳踏入了席捲而來的全球高新技術市場「中國競爭力」的漩渦中。
-
「人權,已成為新的戰場」——制裁過後,歐盟如何看待中歐的未來?
歐盟作出制裁時或許還想政經分開,但中國的報復性反擊,讓中歐間一應議題再難避開人權。
-
十年建不起的「歐洲城」,當中國萬達遇見「法式」抵抗
巴黎近郊的「歐洲城」,收下了中國萬達集團投資,帶有「萬達城」的特徵:集購物娛樂為一體的超級構架。但在習慣了質疑大型工程的法國社會,來自中國的投資加重了「歐洲城」所承載的全球化象徵,激化了反對聲音。
-
天安門事件後最緊張的中歐關係:新疆問題是否會引發更激烈對抗?
相比對美國有限的反向制裁,中國對歐洲的報復並沒有體現出這種剋制態度,恐怕是中國不認為歐盟有實力制約自己。
-
從頭號海外市場到中美科技冷戰前線:華為在歐洲的「下半場戰事」
比起在美國面臨的全面制裁,2020初始,華為對於攻下歐洲各國的5G網絡建設大單還很有信心……未料到,短短半年內,華為的歐洲「戰局」,急轉直下。
-
評論
楊路:歐洲的兩難——維護市場競爭還是與中國舉國競賽?
歐盟面對中國的兩難選擇,正是當前國際經濟體系的一個寫照:經濟玩法越來越「例外」的中國,即使本身沒有顛覆國際經濟體系的意願,但正在迫使西方作出必要的回應。
-
一位匈牙利記者的「匈塞鐵路」行:為何歐爾班如此推崇「一帶一路」?
2400年都不能回本的鐵路升級,匈牙利承擔所有風險、中國獲得所有好處……一片質疑聲中,「一帶一路」在歐盟內部的第一個大型基建工程,依然難產。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