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翻譯家」李靜宜:1989年以來,最了解李登輝的人台灣

專訪「翻譯家」李靜宜:1989年以來,最了解李登輝的人

不到三十歲便開始擔任李登輝的撰稿人,歷經四任總統,身為專業譯者的李靜宜,此生做過最長的一份正職工作,還是替總統「翻譯」。

翻譯台灣文學,他給德國人說說解嚴三十年的故事

解嚴30週年前夕,我們和德國「戒嚴台灣文學選集」編者Thilo Diefenbach(蔣永學)談了談。他說:「這世上少有比台灣遭遇更大外在威脅的民主國家」。

專訪鄭南榕之女鄭竹梅: 如果我被迫待在加害者的位置,我會怎麼做?

我並不認為父親是死於白色恐怖。我父親的死,是為了爭取言論自由。這個悲劇發生的當下,台灣其實已經解嚴了。所以,台灣並不是因為解嚴,一夜之間就變得開放、進步、自由的。我們對自由的追求,應該要持續前進。

數據動畫帶你看:解嚴三十年,塑造了什麼樣的台灣?

解嚴三十年,台灣在開放報禁、解除黨禁、街頭抗爭自由中,為自己上了三十年的民主課。這一路的追尋,塑造了什麼樣的台灣?

解嚴後,「蔣公銅像」們的奇幻漂流

解嚴之後,數百座蔣介石銅像,從全台灣各地被「趕」出來,堆放在蔣的慈湖陵寢邊,成了「紀念雕塑公園」。這些銅像,究竟如何從風風光光的偉人工程,變成歷史的尷尬註腳?

專訪戒嚴時期軍法官劉衡慶:把軍法斷送掉,我們無顏見江東父老

「美麗島事件發生時,我任職警總軍法處,我曾擔任軍事檢察官、軍事審判官、主任軍法官,督導過看守所,以及所有軍事犯、叛亂犯業務。被關押的軍事犯、叛亂犯,很多都極具才華,人才濟濟……但我不認為當年有冤假錯案,只有『不當』審判。」

解嚴三十年:當自由如呼吸般輕易,你是否記得它可能缺席?

解嚴三十年,台灣收穫小確幸的自由:你的身體是你的,不再只屬於國家。你的生命是你的,不再只屬於領袖。小歸小,那是你的。但自由建立在危卵之上,台灣需要深思自己對自由的責任。